8.1.24 陈封翁
闽县陈封翁(敬成),予胞妹婿春卿学博(延诜)之祖父也。生平廉介,于非分之财,一无所受。家贫,为至亲司京果店账务。素得咯血疾,无力服药,医家教以红枣泡米汤常服。封翁每日晨起,向店中取枣二枚,必投一文钱于中,其不苟如此。封翁之父,诸生,中年逝世。封翁每遇忌日,缟素致祭,哭泣如初丧。至耄年,拜跪不便,必扶掖将事。虽曰庸行亦人所难能也。
哲嗣兰麟年伯(征芝),年少登第,任浙江、江西州县多年,喜聚书,而无他好。封翁尤俭约,身不衣帛,食无兼味,不异寒素。亲友见之,咸咤叹称羡。体气素弱,年至九十,神明不衰,无疾而逝。孙、曾掇巍科,登仕版,至今书香勿替。非封翁贻谋之善耶?予甥树杓参军,述其先德,因录之。
【译文】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的陈敬成老先生,是我的妹夫陈延诜(字春卿)教官的祖父。一生为人清廉正直,对于非分之财,一分一毫也不接受。家中贫困,帮助关系很近的亲戚负责糕点店的会计事务。平时患有咳血的疾病,没有钱服用药物,医生教给他用红枣泡米汤的偏方,日常服用。陈老先生每天早晨起来,在店里取用两颗枣子,一定会放一文钱在里面,他对待钱财严肃认真到这种程度。老先生的父亲,是一位秀才,中年时就去世了。老先生每到父亲的忌日,都会身穿白色衣服祭拜,像父亲刚去世那样哭泣。到了晚年,跪拜不方便,一定要在别人的搀扶下坚持将仪式进行完。虽然说是平常的行为,但也是人们很难做到的。
儿子陈征芝先生,字兰麟,和我父亲同年考中进士,少年时就科举中第,后来在浙江、江西等省的州县做地方官多年,喜好收藏书籍,没有其他的爱好。陈老先生尤其勤俭节约,不穿丝绸的衣服,吃饭只有一样菜肴,和贫寒的老百姓没有区别。亲朋好友见了之后,都感到惊诧、慨叹和敬佩。身体本来一直虚弱,而到了九十岁,依然精神矍铄,无病而终。孙子、曾孙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有很多,至今还是书香门第,没有断绝。这难道不是陈老先生遗留的良好家风、积累的福泽所带来的吗?我的外甥陈树杓,从事幕职,讲述他祖先的德行,于是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