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 九老会
嘉庆九年八月望,李味庄观察(廷敬),招邑中耆老,饮于署之嘉荫堂。首座为凌鹤辉,年百有四岁;次沈文炘,百三岁;次郑盈山,百一岁;次全志南,九十一岁;又次陈熙、胡文絅、乔凤山、陈叙东、桂心堂,俱八十以上。称为九老。
观察设盛筵,殷勤进爵,则皆欢呼畅饮,声达户外。日将暮矣,李见诸老,兴犹未阑,因曰:“公等能卜夜乎?”佥曰:“能。”乃遂高烧绛蜡,重倒金樽,殊觉兴豪于昼。堂中时悬文待诏所画山水轴,后跋百余字,作蝇头细楷。主人曰:“诸公目力,尚能读画中字乎?”沈曰:“请各书一纸,错一字,浮一大白。”李公各授纸笔。内惟凌与陈,皆以不能辞。余皆摹写无错。酒罢时,漏已三下,而皆无怠容。
是会也,百寿者三,同聚一堂,余皆矍铄无衰状,真一时盛事。相传凌翁身短微须,年逾百岁,貌若五十许,步履饮啖如少时。尝于浴肆遇一人,须发皓然,出浴时,伛偻喘息。翁偶扶掖之。其人曰:“三代尚齿,喜君犹有古风,能知敬老,信可教也。然君等壮胜,殊不知老来之苦也。”翁曰:“长者高寿几何矣?”某人曰:“七十称古稀,仆更过三岁耳。”因亦转问翁岁,翁笑而不答。问再三,有告者曰:“此即凌某也,今百五岁矣。”其人甚惭。众各抚掌,翁亦为之莞尔云。又云老人有少意者,寿无量。观凌翁于浴肆中,掖长者,俨居弟子之列,则其得寿也固宜。
【译文】嘉庆九年(1804)八月十五日,李廷敬先生(字味庄),在担任江苏省苏松太道(辖苏州、松江、太仓三府、州,驻上海)的时候,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衙门中的嘉荫堂聚会饮宴。坐在首座,也是年龄最大的,是凌鹤辉老先生,一百零四岁;其次是沈文炘,一百零三岁;再次是郑盈山,一百零一岁;然后是全志南,九十一岁;然后是陈熙、胡文絅、乔凤山、陈叙东、桂心堂,都是八十岁以上。称为“九老”。
李廷敬大人摆设丰盛的宴席,热情地向大家敬酒,大家都很高兴,开怀畅饮,欢声雷动。天色将晚,李大人见各位长者,仍然兴致勃勃,于是说:“各位老先生能通宵饮酒作乐吗?”都说:“能!”于是点起高高的红烛,再在金杯中斟满美酒,更觉得兴致比白天还要高昂。堂上当时悬挂着明代画家文徵明所画的山水画,后面写有一百多字的跋文,都是蝇头小楷。主人说:“各位老先生的眼力,还能读画中的文字吗?”沈文炘说:“请大家各自抄写一幅,错一个字,就干一杯。”李大人各自发给他们纸笔。其中只有凌鹤辉和陈熙,推辞说不能。其他人都能一字不差地抄写。酒宴结束时,已经是三更时分,而大家都没有疲倦的神态。
这场聚会,有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大家欢聚一堂,其他人也都是精神矍铄,没有衰老的样子,真可以说一时的盛事。相传凌鹤辉老先生,五短身材,有少量胡须,年过百岁,相貌还像五十多岁的样子,走路、饮食如同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澡堂遇到一个人,须发斑白,洗完澡出来时,身体佝偻,气喘吁吁。凌老先生搀扶了他一下。那人说:“夏、商、周三代的时候,以年齿高为尊贵;可喜的是先生还有古人的风尚,能够知道尊敬老人,真是很有前途啊。但是你们还年轻力壮,并不知道老来的苦恼啊。”凌老先生说:“老人家高寿多少啊?”那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还超过了三岁。”于是也转头问凌老先生的年纪,老先生笑了笑,也不回答。询问了多次,旁边有人告诉他说:“这就是凌老先生,今年一百零五岁了。”那人非常惭愧。大家都鼓掌称叹,老先生也莞尔一笑。又说,老年人有年轻人的气象,长寿无量。我们看凌老先生在澡堂中,搀扶老人,俨然以后辈自居,那么他能够身享高寿也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