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5 张伯约
张伯约赠翁,名维,陕西醴泉人。中年艰嗣,以百金买妾,颇有色。翁寓客邸,去妾家不数武,闻哭声,念母女诀别,未之讶也。嗣闻哭甚哀,若重有痛者,惊问媒妁,辞无他。密探诸邻,知女家负某人钱,责偿急,鬻女不足,方货屋。俟女夕出阁,晨即撤屋耳。翁闻之,默不发语。召媒妁及邻,令温谕母女,愿寝前议,还婚券,不责原金,并出槖(tuó)偿屋价。众坚请以女归,翁不可,曰:“吾非恶此而逃,恶夫乘人之急而利其色。吾去矣,好为吾谢母女也。”竟弗置妾。终举四子。三子允中,以拔贡仕山东武城令。翁得赠如其官。孙景龄、景汉,皆官四川。因得闻其详云。
【译文】张维老先生,字伯约,是一位封翁,陕西醴泉县(今作礼泉)人。人到中年还没有子嗣,就花了一百两银子娶了一位小妾,颇有姿色。张老先生所住的旅馆,距离小妾家只有几步路,听到了哭声,心想母女分离,难免哭泣,也就没感到有什么奇怪的。接着听到哭得越来越伤心,似乎有巨大的伤心事,疑惑地去询问媒人,媒人推辞说没什么。悄悄地向周边邻居打听,知道了是因为女子家欠了某人的钱,债主催迫还债很急,卖掉了女儿还不够,正打算再卖掉房子。等到女子晚上出阁以后,第二天早晨就要从房子里搬出去了。张老先生听说之后,沉默不语。召集媒人和邻居们过来,让他们帮忙委婉地告诉母女,自己愿意放弃前面的协议,归还订婚凭证,不要求她们归还定金,并出钱帮他们偿还卖房子的价格。大家坚持请老先生把女子带回去,老先生不同意,说:“我不是厌恶这名女孩子或者因她家的事情而逃避,我厌恶的是乘人急迫的时候而占女色的便宜。我走了,好好地替我向母女道歉。”后来一直都没有再娶妾。终于先后生下四个儿子。三儿子张允中,以拔贡(清代科举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依成绩分成三等,分别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的功名出任山东武城县令。老先生被朝廷封赠为同样品级的官衔。孙子张景龄、张景汉,都在四川做官。因此听闻了张老先生事迹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