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9 李节保
婺源西乡李节保,横行乡曲,劣迹多端。一日闲行,见蓝布袋,袋中有钱十四文,遗于道左。拾而怀之。少顷,有小儿,可八九岁,哭奔而来,遍寻布袋不得,便欲寻死。李见之,问故。儿曰:“我是孤子,后母遣儿持袋并钱十四文,上市买米半升。袋亡钱失,归难见母,鞭挞之苦,不可当也,不死何俟?”将欲投水。李怜而还其袋与钱。儿叩谢,雀跃而去。
越一年,村中行瘟死者甚众。李亦病危,梦寐中,见阎王坐堂审事。李到堂,王呵曰:“汝在世积恶匪浅,当责而锢之。”李曰:“我虽不端,好事亦做不少,如与人成会,与人排难解纷。将功抵过,或可免罪。”王命称功过,功轻过重,秤终不平。俄而有老翁,持一蓝布袋投下,功秤顿重,大胜于过。王见之,遂宥李罪,加李寿一十二年。李病遂痊。心知投袋老人,即孤儿亡父。
口述其事,为世之拾遗者劝。此同治五年丙寅四月二十有二日事也。
【译文】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西乡的李节保,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劣迹斑斑。一天,在街上闲逛,看见一个蓝色布袋,袋子里有十四文钱,丢在路边。就捡起来放在怀里。过了一会儿,有个小男孩,约八九岁,哭着跑过来,到处找布袋找不见,就想寻死。李某看见他,问他是怎么回事。男孩说:“我是个孤儿,后母派我拿着袋子和十四文钱,上街买半升米。现在袋子丢了,钱也没了,回去之后没办法和后母交代,少不了一顿鞭笞毒打,真让人受不了,不去死还等什么?”然后就要跳水。李某很可怜小男孩,就把袋子和钱还给了他。男孩拜谢,很高兴地蹦蹦跳跳走了。
一年之后,村里面发生了瘟疫,死的人很多。李节保也被传染,病情危重,梦寐之中,看见阎王爷坐在堂上审问案件。李某到堂,阎王呵斥他说:“你在世的时候,积累的恶行很多,应当责打然后关起来。”李某说:“我虽然品行不端,好事也做了不少,比如促成别人会面成就交易,帮助别人排解疑难、化解纠纷等等。以功德抵偿过恶,或许可以免罪。”阎王命令拿天平秤来称他的功德和过恶的重量,功德轻、过恶重,天平秤始终不能平衡。不一会儿,有一位老先生,拿着一个蓝色布袋扔下来,功德的这一头顿时变得很重,远远胜过过恶的那一头。阎王看见了之后,于是宽恕了李某的罪过,并延长李某的寿命十二年。李某的疾病就痊愈了。心里知道那位扔袋子的老人,一定就是那位小男孩过世的父亲。
记录下这件事情,用来劝勉世上拾金不昧的人。这是同治五年(1866)岁次丙寅四月二十二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