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王小村、康雉桥
省斋曰:王小村方伯(庭华),陕西大荔县人,嘉庆己未进士。方为御史时,同年绥德马公(丕基)仕刑部主事,夫妇相继骤亡,遗孤振衢,甫数月。公与王定九相国,经理旋榇,得以归葬。而抚孤之责,公独任之。夫人杨氏,亦爱如己出,鞠育顾复,恩情备至。稍长,延师课读,择配论婚。适城固康雉桥州牧,名锡新,有女,遂订盟焉。公历官中外,道光七年,仕至山西布政司。而卒时,振衢年已将冠矣,衰经苫凷,一如所生。既终丧,雉桥迎之任所,读书成婚礼,饮食教诲,比于二子。初为纳监,应顺天乡试不利。复令以宛平籍,应童子试,入学食饩,中副车;旋中乙未恩科举人,后任贵州麻哈州知州。
计振衢以颠木之孽,终成翘楚。小村、雉桥两先生,后先成全之,可谓义薄云天矣。振衢号谷生,乙未秋初,延余就其岳蔚州馆。中式后,同砚半载。辛丑之后,不复晤面。忆之,殊有云树之思。
【译文】省斋先生说:山西布政使王庭华大人,字小村,陕西大荔县人,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进士。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和他同榜考中的马丕基先生,是绥德县人,当时担任刑部主事,夫妇二人相继暴病身亡,留下一个孤儿,名叫马振衢,才几个月大。王庭华先生和相国大人王鼎(字定九),帮助马先生夫妇料理后事,使他们的灵柩得以回乡安葬。而抚养马家遗孤的任务,王庭华先生独自承担了下来。夫人杨氏,也十分疼爱这孩子,对他如同亲生的一样,辛勤抚养,关怀照顾,无微不至。稍微长大以后,聘请老师教他读书,并准备为他娶妻完婚。当时有一位康锡新先生,字雉桥,是陕西城固县人,担任蔚州知州的官职,他有一位女儿,于是两家订立了婚约。王庭华先生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道光七年(1827),做到了山西布政使。去世的时候,马振衢已经快二十岁了,披麻戴孝,睡草垫,枕土块,丧事礼仪就如同对待亲生父亲一样。料理完后事以后,康雉桥先生把他接到了任职的地方,读书,并完成了婚事,对他生活上的照料和教育培养,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样。先是帮他出资捐纳为监生,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中。后来,又让他以宛平县的籍贯,参加当地的童子试,进入县学读书,成为廪生,考中副榜贡生;接着又考中了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举人;后来,担任贵州麻哈州知州。
马振衢作为一个孤儿,就像枯死的老树发出的新芽,终于成为杰出的人才。王庭华、康锡新两位先生,先后栽培成全了他,如此的义举可以说是感天动地。马振衢,号谷生,曾经在乙未年初秋,请我到他岳父蔚州的衙门中担任幕职。中举之后,曾经一起共事过半年。辛丑年之后,没有再见过面。现在回想起来,仍然特别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