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7 陶封翁

7.4.17 陶封翁

余于壬子,权守东越,尝与陶堰诸绅来往。已闻其多行阴德事,未得其详;后于其乡人转述以闻,因并录之云。

会稽陶堰村,邑庠生陶补云先生,讳辰,生平济困扶危,好行其德。在村中设立义塾,培植寒微,其善行更仆难数。最足异者,道光己丑暮春,为幼子纳采,携百金,夜舟入城。道出皋步村,已二更矣。遥闻村妇哭声,遂命榜人泊舟,登岸独行,勿令仆随。至村尾,茅舍数椽,乃哭泣之处;即而听之,莫解其故。遂推门入,见贫妇携一稚子,相对而泣,且有尸横陈。大骇异,急询之。妇曰:“良人素习君平业,既鲜亲族,又无弟昆,仅遗四龄弱息。前日忽病逝,无以为棺衾计。邻家妇,遽为作媒,力劝鬻其身以殓夫,明日将往矣。”陶闻之,不胜叹息。因倾囊金,尽数予之。曰:“此款为尔夫殓葬外,余赀尚可养赡,勿再嫁也。”妇率子跪谢,问姓名,不以告。

其舟中仆,久待滋疑,往觅之,潜至户外,耳其事。爰登舟命返棹。仆以其主,舍己从人,心窃异之,而不敢言。次日,即春明礼闱揭晓时也。越数日,得泥金报。其次子廉生太守(讳沄),成进士,翔步木天,一时里巷传闻,咸信果报不爽云。

【译文】我在咸丰壬子年(1852),代理温州知府一职,曾与陶堰村的诸位士绅有所来往。那时,我已听闻他们做了很多善事而不为人知,只是未得其详,后来我从其乡人的转述中听说了一些事迹,于是一并记录于此。

绍兴陶堰村的县学生员陶补云先生,名辰,生平济困扶危,好做善事。他在村中设立义塾,培育贫寒学子,其善行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最突出的一件事是,道光己丑年(1829)暮春,陶先生为幼子纳采(古婚礼六礼之一,指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携带一百两银子,夜晚乘船入城。路过皋步村时,已经是二更天了。陶先生远远地听到有村妇哭泣之声,于是命船夫靠岸停船,登岸独行,不让仆人跟随。陶先生走到村尾,看见几间茅屋,哭泣之声就是从这里传出的;他近前细听,不知村妇为何哭泣。他于是推门而入,看见一个贫穷的妇人携带一个幼儿,相对而泣,并且旁边躺着一具尸体。陶先生非常惊骇,急忙询问。妇人说:“我丈夫素来以算命为业,既没有亲戚族人,也没有兄弟,只留下一个幼小的四岁孩子。前天,他忽然病逝,我买不起棺材寿衣为他入殓。我邻居家的妇人,便为我做媒,极力劝说我卖身葬夫,明天我就要走了。”陶先生听闻,叹息不已,随即把自己口袋中的钱,全部赠给了妇人,说:“这些钱你除了用来殓葬丈夫外,剩余的还可以养家育儿,不要改嫁了。”妇人带领儿子跪地叩头道谢,询问陶先生的姓名,陶先生没有告诉她们。

留在船中的仆人,等了很久也不见陶先生回来,心中生疑,前往寻觅,悄悄走到村妇家门外,听闻此事。不久,陶先生登船,命船夫驾船返程。仆人不明白自己主人为何舍己从人,心中暗自奇怪,但不敢询问。第二天,就是京城会试的发榜之日。过了几天,陶先生家接到用泥金写成的喜报,其次子陶廉生知府(名沄),考中进士,平步青云地进入了翰林院,一时之间传遍大街小巷,众人都说因果报应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