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勘灾
2025年08月10日
7.5.4 勘灾
道光庚寅年,江北大荒。有司以赈抚请,户口稍多,抚军疑之。因饬苏藩司,于州县佐杂中,选廉干者十员,往会地方官覆查。与斯役者,颇极一时之选。顾皆承抚军意,务为刻核,泽不遍沾,节省帑金巨万。时惟郑君祖经,与某某所查独宽,以是忤抚军意,不得保;而以精核蒙上赏者七人。
次年,七人者,相继无疾卒。而郑君以前海运劳,自南汇丞,擢尹江都,一子以孝廉入中书;某某亦俱无恙。
时先中丞正在苏藩任,余随任在署,故知之悉。先中丞尝曰:“办赈一事者,以无私为贵;与其能刻,不若能宽。盖此时何时也,性命呼吸之间,稍一从刻,死生因之。顾可迎合上司,而膜视民命哉!”
【译文】道光十年岁次庚寅(1830),江北地区发生大饥荒。当地有关部门上报朝廷,申请赈济灾民,安抚百姓,上报的户口人数比较多,巡抚提出了疑问。于是命令江苏布政使在各州县的下属官吏中,挑选廉洁能干的人员十名,会同当地的官员进行复核。参与这项任务的人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过大多都是迎合巡抚的意图,在核查过程中务求严刻,致使受灾百姓不能普遍得到实惠,节省了几万两的赈灾款。当时只有郑祖经先生,和另外两位官员,以宽松的原则进行复核,因此违逆了巡抚的意图,没有得到保荐;而那些复核过程中严厉苛刻,从而获得上级赏赐的有七个人。
第二年,这七个人,先后无疾暴死。而郑先生因前次管理海运有功劳,从南汇县丞的职务提拔为江都县令;一个儿子以举人的功名被任命为中书的职务。另外那两位官员,也都平安无事。
当时我的父亲正担任江苏布政使,我跟随父亲住在官署里,因此对此事知道得颇为详细。我父亲曾说:“办理赈济之事,最重要的是大公无私。与其苛刻,不如宽松。这是何等时候,百姓的性命只在一瞬之间,稍微加以苛刻,就会造成无数灾民死亡。岂能为了迎合上司,而漠视民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