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登北邙阪

步登北邙阪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北邙(mánɡ)〕山名,在洛阳北。 〔阪(bǎn)〕山坡。 〔洛阳二句〕初平元年(190),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室。 〔垣(yuán)〕墙。 〔顿擗(pǐ)〕崩裂。 〔耆(qí)老〕指老人。六十岁叫做耆,七十岁叫做老。 〔睹(dǔ)〕见。 〔侧足句〕侧足,置足。这是说道路损坏,不好走,和没有路一样。 〔畴(chóu)〕耕过的田地。 〔田〕这里作耕种解。 〔游子〕指应氏,他们或许曾在洛阳住过。 〔陌、阡〕田间小路。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中野〕野外。 〔平生亲〕一向很亲密的人,指原住洛阳的亲友,也包括应氏在内。 〔气结〕悲痛以致气塞。

这篇诗是建安十六年(211)作者在洛阳送应玚、应璩兄弟随曹操北征马超而作的,所以同题的另一篇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等句。这时上距董卓焚烧洛阳已经过了二十年,而城乡仍然这么荒凉,人民仍然这么困苦,使诗人感到难言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