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有遗训

先师有遗训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二年(403)。 〔怀古田舍〕在田舍中怀念古代。 〔先师二句〕先师,指孔丘。孔丘说过,君子只是因为自己不明道理而忧愁,决不因为自己生活贫困而忧愁。因为懂得道理,就可以做官,享受俸禄,不必忧贫。见《论语·卫灵公篇》。 〔瞻望二句〕邈难逮,远难及。常勤,经常劳动。这是说,自己生活贫困,仰望这种崇高的想法,感觉不易做到,因而更想努力耕作。 〔秉耒(lěi)句〕拿起农具,愉快地干着当前的工作。时务,指及时的农活。 

〔解颜〕欢笑。 〔平畴(chóu)〕平坦的田地。 〔怀新〕欣欣向荣,生气勃勃。 〔岁功〕年成。 〔即事句〕就眼前的事实看,已经使人很快乐。 〔行者句〕津,渡口。据《论语·微子篇》记载: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一道耕田,自食其力。孔丘周游列国,从事政治活动,走过那里,不知道渡口,派学生去问他们,他们因为不同意孔丘那种急于用世的主张,避免作正面回答,就推脱说:“是知津矣。”(他是知道渡口的,何必要问我们。)作者用这个典故,是以长沮、桀溺自比。 〔相与〕一道。 〔壶浆句〕邻舍看到耕田的人回来了,就提壶水来慰劳。 〔长吟〕打起调子念诗。 〔陇亩民〕即农民。

这篇诗描写劳动的愉快,表明诗人安于贫贱,宁肯自食其力,也不愿意卷入当时昏浊的政治漩涡。陶诗语言平淡,风格自然,但细加体味,就会发现有极工致处。苏轼称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最为有见。这种似质朴而富文采,似枯瘠而实丰腴的风格特征,仍然来自对生活的细致体察。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生于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365),死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是祖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特征是用朴素的语言歌颂自然,赞美劳动,追求淳朴的理想世界,反抗罪恶的黑暗统治,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