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汉宫时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见杜甫《咏怀古迹》注。 〔泪湿春风〕是说明妃泪流满面。《咏怀古迹》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即以“春风”为“面”的代称。 〔低徊句〕这是形容明妃出宫时自怜自伤的情况。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指汉元帝初见明妃,被她的美貌惊倒了。 〔归来四句〕归来,回过头来。丹青手,画师。意态,犹言风神。这是说,元帝认为明妃之美,平生未见,因而怪毛延寿没有将她如实地画出来,便将其处以死刑。其实,明妃的风神本是画不出的,毛延寿被杀,未免冤枉。 〔一去四句〕写明妃远嫁匈奴,而依然热爱祖国,宫衣穿尽,雁信难传,十分悲惨。 〔好在三句〕明妃家里的人安慰她的话。毡城,指匈奴所在地。因为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在叫做蒙古包)。咫(zhǐ)尺,距离很近。咫,周尺八寸。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时,很爱这位表妹,曾说:“如果娶了阿娇为妻,就要造一座金屋将她藏起来。”后来阿娇虽做了皇后,却因年久失宠,退居长门宫,卫子夫代替了她的位置。失意无南北,无论汉和匈奴,都有失意的人。
王安石《明妃曲》,自来颇为人误解,受人攻击。朱自清先生《语文续拾》中有篇短文,对之作了正确而平实的说明,今略加删节,转录如下:
黄山谷引王深父的话,说:“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人生失意’句非是。”这是说,无论怎样,中国总比夷狄好,南总比北好,打在冷宫的阿娇也总比在毡城做阏氏(yān zhī。匈奴皇后)的明妃好;诗中将南北等量齐观,是不对的。山谷却辩道:孔子居九夷,可见夷狄也未尝无可取之处,诗语并不算错。这种辩论似乎有点小题大做,所以有人说王安石只是要翻新出奇罢了,是不必深求的。但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怨而不怒”的旧谱儿;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口气却有点“怒”了。“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这里“一去”两句说她久而不忘汉朝,“寄声”两句说这么久了,也托人问汉朝消息,汉朝却绝无消息——年年有雁来,元帝却没有给她一个字。在国内几年未承恩幸,出宫时虽“得君王不自持”,又杀了毛延寿,而到塞外几年,却又未承眷念;她只算白等着。家里的消息却是有的,教她别痴想了,汉朝的恩是很薄的;当年阿娇近在咫尺,也打下冷宫来着,你惦记汉朝,即便你在汉朝,也还不是失意?——该失意的,在南北都一样,别老惦着“塞南”罢。这是决绝辞,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不过这只是“家人”说说罢了。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生于天禧五年(1021),死于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