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当时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 〔箜篌(kōng hóu)〕弦乐器名。箜篌有几种,其中二十三弦的叫竖箜篌,直抱怀中,两手齐奏,李凭所弹的就是这种。 〔吴丝句〕吴丝,吴地(今江苏一带)所产的丝。蜀桐,蜀地(今四川一带)所产的梧桐树。两者品质都很优良,吴丝宜做乐器的弦,蜀桐宜做乐器的身,这里即用作代称,借以赞美李凭所用箜篌。张,演奏。古人称奏乐为张乐。高秋,深秋,九月。这是写其演奏,兼点时间。 〔空山句〕《列子》上说秦青“抚节悲歌”,“响遏(è)行云”。这句也是此意,说箜篌的声音响彻天空,云都因而被凝结在空山之中,颓然不能流动了。颓,颓然,倒塌的样子。 〔湘娥句〕湘娥啼竹,见李白《远别离》注。素女,古代传说中一位善于弹瑟的女子。这是说李凭的演奏极为精彩,致使娥皇、女英为之感动,又对着竹子哭了起来,而素女则因为自己的技巧不及他而发愁。 〔李凭句〕中国,即国中,指京城长安。这句按照逻辑次序,应当放在篇首,诗中却先写乐技,再出乐师,便显得文势突兀可喜。 〔昆山二句〕昆山,即昆仑山,产玉。玉碎、凤叫,形容弦声之清脆与激越。芙蓉,就是莲花,芙蓉泣,指莲花上有露水。香兰笑,指兰花盛开如带欢容。莲花有露似泣,香兰盛开如笑,而人类之泣和笑都是有声音的,所以由此引申,以之比喻弦声的悲痛和欢欣。 〔十二句〕长安城四方各有三座城门,共有十二门。融,消化。冷光,犹冷气。这是说长安城由于神奇的乐声,也变得温暖了起来。 〔紫皇〕道教中天上最尊贵的神,这里用来比喻皇帝。 〔女娲(wā)二句〕古代神话:共工和颛顼(zhuān xū)争帝,不胜,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女娲氏就炼五色石,将天补起来。这里说李凭所弹箜篌,声震高空,以致女娲所补的天空又破裂了,秋雨就从裂缝中泄了出来。这也是形容其技艺的惊人。逗,引出。 〔梦入四句〕写李凭梦入仙境,以其乐艺惊动了仙界。神妪,指成夫人,她是一位名叫樊道基的神仙的妻,能弹箜篌。吴质,当是“吴刚”之误。相传月中有棵桂树,一位犯有过失的仙人吴刚被罚令砍树,随砍随合。又传月中有玉兔,这里寒兔即指秋月。露脚,不断降下的露水,参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注。这是说李凭乐艺通神,曾梦入神山,教授成夫人;吴刚听了他的弹奏,激动得倚着桂树,睡不着觉,不觉露水沾满了月宫;而老鱼听了,也从波浪中跳了出来;瘦蛟听了,又为之起舞。总之,是高明如神仙,冥顽如动物,无不极为欣赏。

这篇诗写弦乐的艺术魅力,而其用来作为描绘手段的则远不止于声音一端,其中有形体,有色彩,有气味,有光线,有温度,而且还有构成完整视觉形象的动作、神态。这当然也是由于人的通感在起作用,如我们在韩愈《听颖师弹琴》中所已指出的。有的注家认为,诗人之所以这样描写,当是李凭初弹之时,满天密云,接着又下了一场秋雨,弹完之时,露气已降,明月当空。他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同时感染到气候的骤变,因而加以有机融合,写入诗中,构成了这一似景似情、似虚似实的好诗。这一说法,颇有可采,因为,任何神奇的想象,都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