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

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

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欧阳少师〕即欧阳修,他于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官衔致仕(告老退休)。 〔令赋〕命令(苏轼)作诗描写。 〔蓄〕收藏。 〔石屏〕石制屏风。 〔遗(wèi)〕赠送。 〔上有句〕听不见的声音叫希,抓不着的东西叫微。这是说石屏上隐隐约约有水墨画的痕迹。 〔雪岭〕指位于今四川省西部的群山,山头积雪终年不化。 〔溟蒙〕迷茫的样子,形容云气日光互相影响。 〔含风句〕偃蹇,曲折貌。这是说石纹所形成的孤松,弯弯曲曲地立在风中,姿态横生,就像真的一样。 〔我恐句〕毕宏、韦偃都是唐代长于画松的画家,杜甫曾写诗赞赏他们的作品。虢(guó)山,在今河南省卢氏县,是石屏的产地。毕是河南偃师人,韦是长安人,这里说他们死葬虢山下,并非事实,而是出自想象,借以关合下文。 〔骨可三句〕神机,犹言天才。这是说,毕、韦死后,虽然骨头旋即朽烂,但艺术生命却永远长存,其天才无处发泄,所以将所画松树化为石纹,供人永久欣赏。 〔不遇〕不受重视。 〔幽宫〕坟墓。

这篇诗完全从幻想与想象着笔,而归结到“感士不遇”。幻与真统一,景与情交织。无中生有,是苏诗艺术上的独特性之一,即此可见。其《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本篇“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及《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四句,都指出了我国古典美学中形神兼备与遗貌取神的原则,这也是苏轼在自己创作中一贯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