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秦觏

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九日〕即重九节,见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注。 〔秦觏〕字少章,秦观的弟弟。 〔疾风二句〕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丛祠,位于草木茂盛之地的神庙。这是写作者吟诗时所见眼前景物:傍晚时分,急风将雨吹散了,水面闪耀着霞光,而水边丛祠之中,已有暮鸦来集。 〔九日二句〕尊,酒器。清尊,犹言清酒(好酒)。陶渊明曾于某年重九节在家中赏玩菊花,可是没有酒喝,恰好友人王宏送了酒来。因此,后人便往往将酒、菊花和九日联系在一道,形于歌咏了。本篇作于元祐二年(1087)诗人三十四岁任徐州州学教授时,在这以前,诗人常为了生活在异乡奔走,所以这么说。 〔登高二句〕是说垂老之年,遇到节日,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处的秦觏。九日登高,是当时风俗。心如在,此心如在远处(即秦觏所在之处)。向老,走向老境。逢辰,遇到节日。 〔淮海二句〕淮海少年,指秦觏,他是高邮人。那里位于淮河与东海之间。天下士,全国知名的人物。乌纱,帽的代称。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九节同游龙山。大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了,他自己并不觉得。桓温就命孙盛写篇文章嘲弄他,他也写了一篇文章回敬,都写得很好。这是说想到秦觏这样知名的青年文士,逢此佳节,必然登高览胜,有所创作。

这篇诗前六句自咏,后两句寄秦,由己之牢落不偶,望秦能意气风发,风格沉郁,意味深长。沙步,或作瓜步。瓜步即瓜洲渡,在今扬州市南江边,渡口与镇江市相对。若作瓜步,则首联属秦,与次联及三联不相衔接,似不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