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玉匣走天涯
2025年08月10日
昭陵玉匣走天涯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昭陵句〕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禊赋诗(修禊,见杜甫《丽人行》注),王羲之作了一篇《兰亭集序》,并亲自书写。他是书法大师,这份墨迹极为后世宝重。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用计从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弟子辩才手中得到了《兰亭集序》的真本。太宗死了,高宗遵照遗嘱,将这份真迹藏在一个玉匣里,放进了太宗的坟墓昭陵。可是后人将昭陵打开,却没有看到。这是暗喻宋帝的骸骨在被掘暴露之后又迁走了。 〔金粟句〕金粟堆,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注。这里是借“金粟堆”来指宋帝诸陵,形容其被掘后之残破荒凉。 〔水到二句〕呜咽(yè),悲泣声,也可以用来形容水流声。将字摹刻在石或木上,然后用纸拓下来,叫做帖。这是借兰亭真帖的失踪,引起人们系念,比喻诸帝骸骨已被秘密改葬兰亭,但许多人还不知它们到底被抛散到什么地方去了,因此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