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薛据〕荆南人,玄宗时代的诗人。 〔慈恩寺浮图〕慈恩寺,在长安曲江的北面,本隋代无漏寺故地。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为了纪念他母亲文德皇后,重加修整,赐名慈恩。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zàng)法师建塔,通称大雁塔。浮图,梵语,即塔。 〔塔势二句〕这是形容塔矗立半空之中,好像是地中涌出来的。 〔登临二句〕蹬道,指塔内石级砌成的道路。盘虚空,从塔内顺路盘旋而上,达到高空。以下十二句则写登后所见。 〔突兀〕高貌。 〔神州〕中国的别名。 〔峥嵘(zhēng róng)〕高貌。 〔鬼工〕犹言鬼斧神工,超出人力所能的工艺。 〔四角〕指塔四周的檐角。 〔七层句〕这是说塔高七层,几乎摩天。苍穹,青天。 〔凑〕聚合。 〔青槐二句〕驰道,即御道,皇帝出行时要走过的大路。长安城中街道宽广整齐,宫门外的东西大街宽达四百多米,路边种着一排排的青槐和榆树,行人走两边,中为御道。宫观,即宫阙,指位于长安城北的宫禁和行政区。这是从塔上眺望宫观之景。 〔关中〕指以长安为中心的今陕西省地区。其地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中,故名关中。 〔五陵句〕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帝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合称五陵,都位于长安北面。 〔净理四句〕净理,清净的道理;胜因,良好的因缘;觉道,大觉之道;都是佛教术语。了,了然,明白清楚。夙,素来。挂冠,辞官归隐。西汉王莽当权时,逄萌预料天下将乱,不愿在朝为官,就将做官戴的冠取下,挂在洛阳城门上,隐居辽东。这是说,登上佛塔以后,觉得清净的道理可以领悟,学佛的因缘素来向往,发誓也要将官职辞去,而皈(guī)心于应用无穷的觉道。这是抒感。

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岑参、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位诗人同登慈恩寺浮图,都有纪游之作。其中薛据一篇今佚。现存四篇之中,岑、杜两作,工力悉敌,都很精彩。此诗着重在写建筑物之高峻,而杜诗云“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诸句,也是在这方面着笔。后有苏轼《凤翔八观》中《真兴寺阁》云:“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与岑、杜两作可称鼎足。它们写的都是登临的实感,客观上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天宝八载(749),作者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在他幕府中掌书记。十载,高被大食击败,还朝,诗人也回到了长安。作诗时,正是他闲居长安,功名蹭蹬,心情苦闷的时候,所以有“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想法。

岑参,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生于开元三年(715),死于大历五年(770)。他参加过封常清等边防将领的幕府,在轮台等地住过几年,因而祖国西北雄伟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边塞生活,在他的笔下有着很丰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