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书事

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三分句〕三分书,指记录三国时代历史的《三国志》,晋陈寿著。巴丘,岳阳的别名。这是说自己由于读《三国志》,认识到巴丘是个重要地方。 〔胡〕这里指金朝侵略者。 〔酣〕这里作充塞、满盈解。 〔影〕这里指日光。一说,指树阴。 〔四年〕本诗也作于建炎三年(1129)。靖康元年(1126),诗人南下避胡,到现在已经四年。 〔十月句〕是说到了冬天,水落洲出。乱,形容分布不规则。 

〔未必二句〕三国时代,蜀关羽占有荆州,吴孙权曾派鲁肃带兵万人,驻防巴丘,和他对抗。对于主要领域在长江下游的吴来说,巴丘乃是上游。腐儒,见解陈腐的读书人,书呆子,诗人自指。这是说巴丘虽是个重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朝廷未必会派一个像鲁肃那样有能力的人来镇守,我这个书呆子就将十成头发急白了九成,又有什么用呢!

读这篇诗,请特别注意其虚词,如“酣”、“抱”、“侵”、“吐”等。由于诗人使用了这样一些极其生动的词汇,就赋予了自然景物以非常活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