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资章甫

昔我资章甫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昔我六句〕资,供给,这里引申为贩卖。章甫,商朝人的一种冠。周朝的宋国是商朝的后代,所以宋人也戴这种样式的冠。聊,姑且。适,去到。诸越,指住在今中国东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的越族。古代每一民族之中,又有许多部落,不止一种,所以称夏族为诸夏,戎族为诸戎,越族为诸越。幽荒,指远方荒凉之地。瓯骆,诸越部落之一,在汉朝的交趾、九真两郡。祝发,断发。穷年,尽年,一年到头。《庄子·逍遥游》有个寓言说,宋国人携带着章甫到诸越去卖给他们,可是越人都不蓄头发,根本用不着它。这里借庄子的寓言比喻虽有德有才,但不为社会所重视,也就没有什么用处。 〔瓴甋(líng dì)二句〕瓴甋,砖。玙璠(yú fán),宝玉名。明月,宝珠名。这是比喻好坏颠倒,真假混淆。 〔不见四句〕郢,楚国的都城。能否,能唱还是不能唱。居然别,很分明地有所区别。《阳春白雪》,高级乐曲名。《下里巴人》,低级乐曲名。下节,犹言击节,即唱歌时打拍子。宋玉《对楚王问》说:有人在楚国都城郢中唱歌,当他唱《下里巴人》的时候,跟着唱的有几千人,而他唱《阳春白雪》的时候,跟着唱的就不过几个人了。可见乐曲愈高,能够跟着唱的人也就愈少。这是以唱歌的“曲高和寡”比喻流俗不识贤才。 〔流俗〕犹世俗。

这篇诗分三层设喻,前六句第一层,次两句第二层,又次四句第三层,用笔错落有致,用意在于说明在庸俗的社会中,有德有才的人,不易施展其能力,为人民作出贡献,末二句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