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砧

闻 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声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闻砧〕砧,见沈佺期《独不见》注。古代征夫游子远离家乡,每年靠家中制寄寒衣过冬,所以听到妇女以木杵在石砧上捣练(缝制寒衣的准备工作)之声,自然产生思乡之感。 〔杜鹃二句〕断猿,失群的猿。切,急迫。杜鹃的啼声作“不如归去”(参后李商隐《锦瑟》注)。巫峡的猿啼也非常悲哀,歌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这两种啼声,都容易使游子思乡。诗人这里说,若是比起砧声来,鹃叫猿啼,都不算太悲哀。 〔杵声不为客二句〕是说砧杵之声本非故意勾引游子思乡之情,但游子闻之极为伤感。 〔杵声不为衣二句〕是说在游子感受上,砧杵之声竟似不是由于捣练而发,而只是为了催促自己还乡。

这篇诗写游子月夜闻砧之感,构思巧妙而用意深挚(后面所选谢翱的《效孟郊体》,即学此种),与《游子吟》之从慈母缝衣着想,事异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