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河 篇

明 河 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月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明河〕即天河,银河。下文的河汉、长河,也都是指天河。 〔昏见句〕傍晚时在南楼上望见(天河),觉得它很清浅。这是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篇中的“河汉清且浅”语意。 〔晓落句〕清晨,(天河)从西方落下,因地球自转,瞭望的角度不同,所以觉得方向有了改变。纵横,见卢照邻《长安古意》注。 〔天中〕天半,形容高峻。 〔复道二句〕复道、甍,均见《长安古意》注。亏,缺。琼,美玉。这是说天河的光影,有时被宫中的复道和屋脊遮蔽,以致有的地方不能照到,有所亏缺,但对广阔的厅堂、洞开的窗户,则特别相宜。 〔云母二句〕云母,一种有许多颜色的矿物,可以用来做装饰品。泛滥,形容天河的光彩四布。逶迤(wēi yí),曲折的样子。这是说天河的光影最初泛滥于云母帐前,转而逶迤地照射于水晶帘外,是“特相宜”的具体描写。 〔倬(zhuō)彼句〕《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著。昭,光影。练,煮过的洁白的丝织物。这是说显著的天河在太空转动,如同一匹练那么白。 〔捣寒衣〕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应召出征的战士要自备武器衣物,衣服由家中做好,寄往驻地,而以练制衣,要先在石砧上用木杵捣后,才便于缝纫。所以唐诗写征戍,每每涉及寄衣和捣衣。 〔鸳鸯二句〕鸳鸯机,是装饰有鸳鸯图案的织机。乌鹊桥,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要过银河相会,乌鹊为他们搭桥。这里写鸳鸯机上,只有稀疏的萤度过;乌鹊桥边,只有孤独的雁在飞,都是比喻出征军人妻子在家中的生活。 〔微没〕指天河的光影由微弱而沉没。 〔已能句〕舒,展开。卷,卷起。这句与上文“万里无云河汉明”对照,写其夜由无云而有云。 〔流月〕在移动的月亮。 〔愿得三句〕古代传说,天河是和海相通的。一个住在海边的人看到年年八月都有浮槎(chá。木筏)来去,便乘槎而去,到了一座城。有许多女子在纺织。他问一个在牵牛喝水的男子,这是什么地方。这人给了他一块石头,说:“你回去问成都卖卜人严君平,就知道了。”后来严对他说:“这是织女的支机石。”他才知道上次是到了天河牛郎织女居住的地方。问津,见陶渊明《桃花源诗》注。

这篇诗写作者在秋夜仰望天河所发生的感想。同是在天河光影照射之下,宫廷则“特相宜”,民间则“捣寒衣”,悲欢是不同的。末四句另出一意,以就题咏古作结。

宋之问,字延清,虢(ɡuó)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南)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附近)人,生年不详,约死于玄宗开元元年(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