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本来就和朝廷对抗的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也继续捣乱,朝廷因此出兵讨伐。这些事都发生在河南道(辖今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之地)境内。 〔关内阻饥〕唐关内道,辖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方。阻饥,艰难和饥饿。据史,贞元十四年冬天没有下雪,十五年夏天也闹旱灾,长安附近及河南一带发生饥荒。另外,当时关中地区粮食还要依靠南方接济,而漕运要经过河南。河南发生战事,必然要影响粮食的运输,所以情况更加严重。 〔浮梁大兄〕作者的大哥幼文,贞元十三年任浮梁县主簿。 〔於潜七兄〕作者的一位堂兄,当时任於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尉。 〔乌江十五兄〕作者的另一位堂兄,当时任乌江县(今安徽省和县)主簿。 〔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作者曾在此地住过很久。 〔下邽(guī)〕今陕西省渭南市,是作者上代住过的地方。 〔时难〕即“河南经乱”。 〔年荒〕即“关内阻饥”。 〔世业〕祖先遗留下来的家业。 〔羁旅〕寄居作客。 〔吊影二句〕吊影,对影伤情,表示孤独。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又以飞蓬被风连根拔起,在空中旋转,比喻离家客游,行踪无定。九秋,即深秋。这是写“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一夜句〕五处,指题中所说浮梁等五处地方,自己所在地不在内。贞元十五年秋,作者正从大哥幼文浮梁任所赴洛阳探望母亲,次年春在长安应进士科举及第。这篇诗当作于赴洛阳时或者长安中举之前,当时他和兄弟们都不在一处,所以这句是说自己的一夜思乡之情与分散在五处的兄弟相同。
这是一篇写兄弟友爱的诗,透过对于骨肉团聚的渴望,诗人反映了对于时难年荒的现实的不满。白居易的七言律诗,于工整之中特具流丽的风姿,很有特色。这,对于苏轼起了某种先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