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安 吏

新 安 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客〕诗人自称。 〔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 〔县小句〕唐朝制度原以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男。玄宗天宝三载(744),改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为丁男。只有丁男才有服兵役的义务。杜甫这篇诗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这时的中男和丁男的年龄,都应照天宝三载的规定,但诗中却说“中男绝短小”,似乎又不到十八岁。或许因为安禄山叛乱之后,兵源缺乏,临时又将提高的年龄降低了也说不定。更,岂。这句是客问。 〔府帖二句〕府帖,折冲府(唐代的军区)的征兵文书。天宝时府兵制尚未完全破坏,故征兵文书仍称府帖。这两句是吏答。 〔中男二句〕绝,这里作十分或非常解。王城,京城,这里指唐帝国的东都洛阳。这两句又是客问。 〔肥男二句〕肥男有母,瘦男无母,但无父则同。诗人只写其有母、无母之异,而无父之同则在言外,使人读来更感悲痛。伶俜,见《焦仲卿妻》注。 〔白水二句〕形容当时的悲惨气氛。傍晚时,被征发的士兵全都走了,像眼前东流的白水,而青山里却还萦绕着送行者的哭声。 〔莫自四句〕代当事的居者、行者双方发抒怨愤的话。即使将眼泪哭干了,也不会有人来同情。天地,暗指朝廷。 〔我军四句〕相州,即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其,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武装。归军,即败军,这是由于不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采用的一种含蓄的说法。星散营,合围的军队像星一般散开,各自回营。乾元元年(758),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带兵二十万围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这时安禄山已被安庆绪杀死)于相州。二年三月,史思明来救安庆绪,唐军大败,各节度使都退回本镇,只有郭子仪还留下保卫着洛阳。这是说明这次征兵是在大败之后,有所不得已。 〔就粮八句〕就粮,犹就食。故垒,旧营地。练卒,训练兵卒。旧京,指洛阳。泣血,血也就是泪,说泣血,是形容哭得厉害。仆射(yè),即丞相,指郭子仪。他在至德二载(757)五月为左仆射。如父兄,对士兵像父兄对子弟那么好。这是说军中既然有吃的,又只参加训练,暂无危险,总之是工作既轻,待遇也好。由“莫自使眼枯”到篇末共十六句,都是诗人安慰被征的士兵和送行者的话。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最杰出的组诗之一。这一组简称为“三吏”、“三别”的诗篇,是诗人在759年唐帝国的部队在相州被安、史叛军打败不久,由洛阳回到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时,依据沿途的见闻而写的。安禄山在755年冬叛变,到这时已近五年。频繁的战争,已经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在相州新败之后,唐帝国必须扩大兵源,加强战斗力量,来继续对抗和镇压这一十分危险的地方武装叛乱,因此就再行征兵。这时,一些横暴的官吏竟然采取了许多残酷的非法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以致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杜甫既关心着祖国的安全,又同情着人民的苦难;既不能反对征兵来支援平叛战争,又不能坐视人民遭受折磨而不加申诉。在这种极端矛盾的心情之下,诗人就写出了这一组诗。这些诗篇歌颂了普通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勇敢,鼓舞了他们继续进行斗争,也警告了将士们要认真防守关塞,以免再打败仗,同时还以大量的篇幅揭露了官吏们任意捕捉人民、乱拉兵夫的罪行。在这六幅不朽的生活图画里,洋溢着诗人深厚无比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但“三吏”兼有问答叙事,“三别”都是托为居者、行者之辞,手法又不一样。

这第一篇,是为控诉统治者将未到兵役年龄的青年驱上战场而作。作者一方面描写了他们的和他们亲属的痛苦,另一方面,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又安慰和鼓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