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石

山 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古代诗人常以诗篇首句头两字为题,与内容往往无甚关系。 〔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 〔径〕小路。 〔微〕狭窄。 〔寺〕指位于洛阳之北的惠林寺。贞元十七年(801),作者与李景兴等三人同游此寺。 〔支子〕即栀子,花名。 〔所见稀〕由于光照不强,看得不很清楚。稀,依稀,隐约。 〔铺床二句〕写寺中和尚为游客安排食宿。疏粝,粗粮。 〔清月句〕这里是写的下弦月,所以夜深才出来。韩愈等这次游惠林寺,是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扉,门。 〔独去〕是指游山时,和尚们没有陪同,只是游客自去,而不是说这次游山,只有作者一人。否则下文的“二三子”就没法解释了。 〔无道路〕这里是说由于天刚亮不久,烟雾未散,还看不清道路。 〔出入句〕烟霏(fēi),犹烟雾。这是说在晓雾中走遍了高下的山路。 〔枥〕同栎,一种落叶乔木。 〔十围〕形容树的粗大。两手合抱成为圆圈叫做一围。 〔当流〕对着水流。 〔岂必句〕局束,拘束。(jī),马笼头,这里作动词用。这是说难道非得像马一样供人役使?即不愿再过跟着长官打转的幕僚生活的意思。 〔吾党二三子〕我们气味相投的几位朋友,这里指这次同游的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不更归〕更不归的倒文,还不回去。

这篇诗先写游踪,后以抒怀作结,一句一个境界,逐层展开,有景有情,绘声绘色,不甚雕琢,而自然精彩,是韩诗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