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余断作语,复决堤作一首
道人去我久,书问且不数。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
安知跨大海,往返如入郭?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
旁多聚观者,俯头胆为落。僻处少过从,闲庭堕斗雀。
手倦失轻纨,叩门谁剥啄?开关忽见之,但觉瘦矍铄。
立谈慰良苦,兀坐叙契阔。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
远来殊可念,此意重山岳。悃愊念无华,语论出棱角。
为余三日留,颇觉解寂寞。忽然欲归去,破裓不容捉。
想见历千峰,细路如遗索。相寻固自佳,乞诗亦不恶。
而余病多语,方以默为药。寄声灵石山:“诗当替余作。”
便觉鸣玉轩,跳波惊夜壑。
〔上人〕对和尚的敬称。 〔灵石〕山名,在浙江省江山市南,又名江郎山、须郎山。 〔会〕适,刚刚。 〔断作语〕停止说话,这里指不作诗。 〔决堤〕比喻控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犹言破戒。 〔道人〕指和尚。见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余作诗》注。 〔书问句〕是说很少通音信。数(shuò),屡次。 〔闻余二句〕惠洪于徽宗政和元年(1111),因得罪朝廷,被刺配朱崖(今海南岛)军牢,后赦还。这是说瑜上人听说他放逐南方荒远之地,为之惊恐,怕他变得枯瘦了。削,瘦。 〔弄潮〕见李益《江南曲》注。 〔覆却〕翻了(船)。 〔僻处〕在荒僻的地方居住。处(chǔ),居住。 〔过从〕交往。 〔失轻纨〕绢制团扇从手中滑下。 〔剥啄〕敲门声。 〔关〕门。 〔矍铄(jué shuò)〕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 〔立谈二句〕良苦,古人相见时的慰问话,犹现在说“辛苦了”。慰良苦,是说自己以良苦一语慰问瑜上人。兀坐,端端正正地坐着。契阔,犹言聚散,引申以指久别之情。这是写久别重逢先立谈后坐叙的情状。 〔谁持二句〕是对瑜上人善意的玩笑话。稻田衣,和尚穿的一种上有水田一般格子的衣服,又名水田衣,简称田衣。剪翎鹤,暗示瑜上人本是一位大有可为的人,如云中白鹤,而今只落得混迹空门,犹如鹤剪了翎。 〔悃愊(kǔn bì)二句〕悃愊,诚恳。棱角,犹锋芒。这是承上句来,说虽然由于瑜上人态度诚恳,而想见其内心更无尘缘,但另一方面,则又觉其口角仍带锋芒,不尽忘怀世事。无华,没有装饰,即返朴归真,不涉尘缘之意。 〔破裓(gé)句〕裓,僧衣。破裓就是那件包着“剪翎鹤”的“稻田衣”。这句写留客不住,“捉”字下得非常生动。 〔细路句〕写瑜上人的归程,其所经过的小路,望过去就如一根丢下的绳子,即羊肠小道。 〔便觉二句〕轩在山中溪边,“闻水声,如鸣珮环”,像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所写的,故以鸣玉为名。跳起的波声,震惊着夜间的溪沟,在诗人眼中,这声音便是鸣玉轩下之水在吟咏,而这也就是它为鸣玉轩题的诗,瑜上人真不该远来求自己作诗了。
在诗人的感受中,一切大自然所呈现的声音、颜色、气味、形态,都可以而且应当是诗。诗人的职能,只不过是对大自然加以虔诚的模仿罢了。这篇诗最后四句,即是此意。当然,事实上诗人不可能不注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且,只有在这种模仿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注入了诗人所独有的个性,才显示出其不可重复的、独特的美。
释惠洪,字觉范,俗姓彭,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人,生于熙宁四年(1071),死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宋代最杰出的诗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