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重(chóng)茅〕盖在屋顶上的几层茅草。古汉语中往往以三和九代表多数。 〔罥(juàn)〕也是“挂”。 〔坳(ào)〕低洼的地方。 〔忍能〕忍心这样。“能”字在这里作这样解。 〔对面〕即当面,也就是下句的“公然”。 〔竹〕指竹林子。 〔定〕这里作停息解。 〔漠漠〕阴沉貌。 〔向〕将近。 〔衾(qīn)〕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里〕指被里子。 〔雨脚〕就是雨。雨向下落,如人脚下垂。日光下射,也可称日脚。 〔丧乱〕指公元755年以来的安史之乱。 〔何由彻〕怎能等到天亮。 〔大庇〕全部庇覆。 〔突兀〕高耸貌。 〔见〕同现,出现。
这篇诗是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时所作。诗人由自己生活上的不幸,想到广大人民的不幸,认为只要“天下寒士”都有屋子住,那么自己就是冻死了也不要紧。这种感情是非常高贵的。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认为诗中所说的“寒士”仅仅限于和作者一样的比较穷困的知识分子。证以杜甫的另外一些诗篇(如《寄柏学士林居》:“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以及后人对本诗的体会(如王安石《杜甫画像》:“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可以看出,那种理解未免片面。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友人霍松林先生引之以说杜甫此诗,极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