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今日想纷披

蓬蒿今日想纷披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王逢原〕名令,是王安石的连襟,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蓬蒿二句〕是说王令死去转眼已有一年。蓬、蒿,两种野草。纷披,散乱的样子。王令死于嘉祐四年(1059)秋,此诗当是五年秋作。《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陈根草)而不哭焉。”这二句诗含有时间虽已过去一年,于礼不当再哭,但仍然不能忘掉自己的悲痛之意。王安石当时在汴京,而王令则葬在常州。 〔妙质句〕妙质,不平凡的、特别好的姿质。平世,太平盛世。在古汉语中,“平世”和“乱世”是一对反义词。这里是世上的意思。 〔微言句〕微言,精微的言论。故人,作者自指。这是说王令许多精微的言论,除自己之外,没人知道。 〔庐山二句〕庐山、湓水,都在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是两人过去聚会的地方。当,对着。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摹当时豪纵之气,形象雄伟而又独特。嘉祐三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到鄱阳与安石会晤。诗句即指其时情事。 〔陈迹二句〕陈迹,过去的踪迹。无复,不再。这是写现在死别之悲,说当时之“书案”、“酒卮”,今日已成“陈迹”,点题“思”字。

王令是王安石认为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政治抱负、可以在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中互相支持的人。对于王令的生命如此迅速地消逝,他怀有深沉的悲痛,诗中特别着重地表达了这种感情。第二联写人才难得,知人不易,关合彼我,力透纸背;虽若发论,实则抒怀。正是在这些地方,宋人力破唐人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