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惊人兴废传天宝

君不见,惊人兴废传天宝

君不见,惊人兴废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道春荠长安作斤卖。

〔浯溪中兴颂〕浯溪在今湖南省祁阳市西南。元结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撰《大唐中兴颂》以纪功,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大历六年(771),刻在浯溪边的大石崖上,俗称磨崖碑。 〔和张文潜〕文潜即张耒。张原诗云:“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李清照和诗一共两篇,这是第二篇。 〔惊人句〕唐玄宗开元年间,号称盛世。天宝时,李林甫及杨氏家族擅权,败坏朝政,终于爆发安史叛乱。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天下粗安,号称中兴。诗人认为天宝处在中间,独为衰世,所以这么说。兴废,犹治乱、兴衰。这句是和原诗“百年废兴增叹慨”句。 〔中兴句〕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前后,距立碑时已有三百多年,当然长满了野草。这句是和原诗“荒凉浯水弃不收”句。 〔不知二句〕奸雄,指天宝时代的弄权宰相李林甫,他为人阴险奸诈,被称为“口蜜腹剑”。国老,德高望重的老人。这里是指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的郭子仪。这两句是和原诗“金戈铁马从西来”以下四句。说张耒只推尊了郭子仪的功勋,可是忽略了揭露李林甫有负于国家的罪行。大凡和诗,立意与原作可同可异。在这一点上,女诗人指出了她的前辈在见识上的欠缺。 〔谁令句〕关于杨贵妃入宫的经过,可参看白居易《长恨歌》注。此事分明是唐玄宗主谋,高力士经办。诗人却明知故问“谁”使其来,而且是“天上来”,用意在暗示玄宗咎由自取。 〔虢秦韩〕见杜甫《丽人行》注。 〔皆天才〕都是天姿国色。 〔花桑句〕羯(jié)鼓、方响,两种打击乐器。羯鼓用山桑木制成(花桑,疑即山桑)。方响用玉制成。据小说,玄宗长于羯鼓。这里特提羯鼓,也就是暗点玄宗的享乐生活。 〔春风句〕形容宫廷中演奏的地方环境洁净,虽有春风,但无尘埃。 〔姓名二句〕是说玄宗沉溺在享受之中,朝廷里也就对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野心家丧失了警惕,连国防军中的士兵、将军们也在睡大觉。(即过着安逸的日子,直到死亡。) 〔去天二句〕《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说唐时韦、杜两大族,地位特高,接近皇帝。天,皇帝的代称。尺五,一尺五寸,极言其近。但这里只用其词,不用其意,“天”是实指天空。抱瓮峰,华山峰名,又名瓮肚峰,其形崛起,有如瓮肚,故名。郑棨《开天传信记》说,玄宗曾想在峰头大凿“开元”两字,填以白石,使人在百余里外都能望见。后因谏官劝阻,方才作罢。这两句承上来,说一方面对当前危机丧失警惕,而另一方面,却好大喜功,自我陶醉。 〔时移势去〕用陈鸿《长恨传》中的话:“时移事去,乐尽悲来。” 〔奸人〕指大宦官李辅国。他为人工于心计,用了许多阴谋,取得肃宗的信任,窃权乱政,并离间玄宗、肃宗父子的关系。深如崖,比喻其阴狠。 〔西蜀句〕《松窗杂录》载:玄宗曾以自己的终身问僧一行。一行回答说:“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后来到了成都,望见一座大桥,问知名为万里桥,就叹气说:“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无忧矣。”后来玄宗终于回到长安。 〔南内句〕见白居易《长恨歌》注。玄宗从成都回来,就住在南内(兴庆宫)。后来被李辅国胁迫,迁居西内(太极宫),就把南内关闭了。何时开,言永无重返故居之日。 〔可怜二句〕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孝道,他们死后的谥(shì)法中往往有“孝”字,所以说“孝德如天大”。将军,指高力士,他曾任骠骑大将军。柳珵《常侍言旨》载:玄宗退位后住在兴庆宫时,曾登勤政楼,楼下市民向他欢呼万岁,声动大地。当时肃宗正生着病。李辅国就诬陷高力士等,说他们要阴谋复辟,伪造肃宗诏书,将玄宗迁居太极宫。李辅国统兵押送,刀光闪闪。玄宗吓得几次要掉下马来。幸亏高力士大声说:“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旧为家臣,不宜无礼!”李才不敢放肆。高又代玄宗问候将士们说:“将士各得好在否?”(好在,唐人口语,就是好。)这时李才令兵士将刀入鞘,高声回答道:“太上皇万福。”高又要李给玄宗牵马护送,才算平安到达。像这样,怎能说是“孝德如天大”呢?所以诗人特地在其前加上“可怜”二字,在其后更用“反使”二字。 〔奴辈二句〕奴辈,指高力士。宦官是皇帝的家奴。用事,专权。张后,肃宗的皇后。她与李辅国合作,专擅朝政,肃宗因为怕她,甚至不敢到太极宫去看父亲。(后来李、张二人又发生矛盾,张被李杀。)又《高力士外传》载:力士在玄宗迁居太极宫后十天,即被流放巫州(今湖南省黔阳县)。他看到那里的居民不吃荠菜,就作诗道:“两京秤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暗喻自己不幸的遭遇。这是说他虽得玄宗信任,但不敢指陈重大问题,挽救危局,只想到一身荣枯,又有什么价值。黄庭坚《书磨崖碑后》云:“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跼蹐还京师。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李清照作此篇时,心中当然有黄庭坚诗在,所以最后两句也可说是对黄有关高力士的评议提出异议。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元丰四年(1081),死年不详,考古学家赵明诚的妻子,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笔清刚,而且反映了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与词异趣。大概古代多数作家,很注重文学题材与文学样式的配合,认为词宜于描写个人生活,却不适合用来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题材。李清照也持有这种看法。像这种具备独特见解和带有讽刺意味的咏史诗,她词中就没有出现过。如果我们评价这位作家,而将这类作品排斥在外,显然有失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