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苏辙旧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签判,苏辙送到郑州。他经过渑池时,回想到往年苏辙寄给他的诗,就和了这一篇。 〔人生四句〕知何似,知道像什么。原诗起头两句是“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轼由此引起联想,化实为虚,借“雪泥”、“鸿爪”以喻人生之离合无端,成为千古名句和成语。 〔老僧二句〕苏辙原诗第六句是“旧病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这里是说奉闲已经死去,只留下埋存他骨灰的小塔(死后火化,造塔埋骨,是佛教的习俗),而旧日壁间题字,也已无可寻找了。 〔往日二句〕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崎岖,道路不平的样子。二陵,南陵和北陵,是渑池县西崤山的两座大山包。

这篇诗前半盘旋流畅,与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一篇相似,但仍然互有短长。白诗将卢、元和自己一再并提,有回环往复之妙,则胜于苏;苏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则胜于白。白居易是苏轼素来敬仰的一位前辈,我们不能排除这两篇诗具有直接传承关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