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德孺知庆州

送范德孺知庆州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麒麟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人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棰笞羌胡。

〔范德孺知庆州〕范德孺,字纯粹,范仲淹的第四子,元丰八年(1085)八月知庆州。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当时是宋和西夏的边界,军事重镇。宋代制度,中央派出的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带“权知军州事”衔,简称知州。 〔乃翁句〕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仁宗时,西夏赵元昊侵扰边境,范仲淹自请出任边防工作,击败元昊,迫使其罢兵求和。他又在朝廷担任过参知政事等要职,对当时政治进行了某些有利于人民的改革,所以诗句赞扬其懂得国政如同懂得军事一样。 〔塞垣〕见鲍照《代东武吟》注。 〔敌人二句〕描写范仲淹“知兵”。他文静得像一个大姑娘,使得敌人放松了警惕,大开门户,谁知道他动作起来,又快又猛,像迅雷轰击,使人不及掩耳。《孙子·九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淮南子·兵略》:“疾雷不及塞耳。”这里上句用《孙子》词意,下句则兼用《孙子》与《淮南子》词意。 〔端有〕正有。 〔活国计〕使国家富强康乐的办法。 〔百不句〕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这是说范仲淹的许多“活国计”连百分之一都没有试行,就死去了。范仲淹死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距此时已有三十三年。 〔阿兄二句〕阿兄,指德孺的二哥纯仁。他曾于熙宁七年(1074)及元丰八年两次出知庆州。持节,即拥旄,见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注。麒麟,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兽。徐陵幼时非常聪明,曾被当时著名的和尚宝志称为“天上石麒麟”,后世因此用来作为他人儿子的美称。这里美称范纯仁。这是说纯仁迅速地成长之后,继承父亲的勋业,两度出知庆州。上、下句是倒文。 〔潭潭二句〕潭潭,深广貌。长,成长。这是说范纯仁胸有权谋,深广难测,镇守边塞,不动声色,敌人都不敢乱动。因此,边地人民能够安定地生产,和平地生活。 〔折冲二句〕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论道,讨论治国之道。经邦,管理国政。渠,他。这是说,范纯仁抵御敌人于千里之外,虽然才力很有余裕,但治理整个国家的工作,却更需要他,所以元丰八年第二次出知庆州没有多久,就又调到中央担任枢密副使去了。 〔妙年句〕是说范德孺还在少年的时候,就以其才力填补了父亲和哥哥留下的空缺,出知庆州。妙年,少年。 〔公〕指德孺。 〔自〕本来。 〔应时须〕适应当前的需要。 〔春风句〕想象德孺到了庆州,军容很盛。春风,指元祐元年(1086)春天,即作诗之时。旍(jīng),同旌,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以指挥或开道。 〔幕下句〕是说宋朝的边防军将领们求战心切,夏去秋来,马肥草枯,正是便于作战的时候。 〔智名二句〕《孙子·形篇》:“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棰(chuí),棍子。笞(chī),鞭打。羌胡,指西夏,羌族建立的政权。“胡”在这里作为西北各族的通称。这是赞美范德孺有大将之才,没有将以智出名、以勇建功放在眼里(即善于统筹全局,并不在个别计谋或战斗上显得突出),西夏若胆敢前来侵犯,他只要折下一根棍子揍他一顿就行了。

这篇诗就用意论,结构谨严,在全诗十八句中,父、兄、弟各占六句;就用韵论,又故意打破了这种均匀的局面,先是平韵八句,间以仄韵两句,又是平韵八句,换意与换韵参差错综,又与前人之换意就换韵之注重声情相应者不同。这是其创新的地方。范德孺父、兄的功业,久已昭著,而他本人则还是一位少年将领,所以诗篇主要是以父、兄烘托他本人,就这一点来说,其作法又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有相近处。(杜诗“晚有弟子传芬芳”,即此诗之“妙年出补父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