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哮病(支气管哮喘)

(2)哮病(支气管哮喘)

许某,男,57岁,1984年3月22日就诊。患哮疾已二十余年,每因遇寒而发,X线胸部透视双肺纹理增粗,透亮度增高,经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轻度肺气肿。患者胸闷,气促,哮鸣,不能平卧,呼多吸少,渴喜热饮,食少便溏,形瘦神疲,肢冷,舌胖苔白,脉象沉弱。辨证为脾肾阳虚型,给予愈哮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人参、白术、核桃仁等蜜为丸)口服,每次10 g,每天3次。经治疗2个月,哮病告愈而恢复工作。于1989年4月胸透复查示:与1984年10月比较,肺部X线改变明显好转。患者现年届七旬,精神尚好,耳目聪明。

按语:关于哮病的病机,前人认为因老痰内伏与外邪犯肺所致,故治疗多从发作期着眼,从痰论治。笔者认为反复难愈的原因在于肺脾肾脏气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痰邪内蓄而为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结于肺,形成本病的病理基础。肺主气,司呼吸,合皮毛,为五脏华盖,故外邪侵袭或他脏病变,皆可使肺气失于宣降,从而导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结,堵塞气道,升降不利而发为哮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久哮伤及肺肾,肺失肃降,肾纳无权,上下之气交接失常则哮而兼喘,呼多吸少。由此可知,哮病顽固难愈的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摄纳,其他如外感风寒、饮食生冷等仅为诱因。

本病到了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衰,心阳同时受累。因心脉上贯于肺,肾脉上络于心,心阳赖肾阳以温煦,心气赖肺气推动。一旦肺肾俱衰时,则心阳亦虚,不能鼓动血脉而出现心悸、气促等“水气凌心”和唇舌爪甲青紫等血瘀之症,甚至大汗阳脱的危候。本病间歇期治疗往往被医家和患者所忽视,正因为间歇愈短,病愈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发展到“水气凌心”“形气不保”。笔者认为抓紧间歇期的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对于扭转病机、控制复发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愈哮丸组方严谨,切合病情。方中紫河车、冬虫夏草味甘性温,共补肺肾之阳,蛤蚧味咸性平,补肺肾之阴,皆为血肉有情之品,最能填精益气。核桃仁味甘性温,补肺肾以定喘哮,更用参术大补肺脾之气,以全肺脾肾诸虚之需要。尤其抓住缓解期用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哮病的病机、愈哮丸的药物组成及缓解期的治疗,三者贯穿一线,联系紧密,针对性强,故疗效显著。〔李栖心.愈哮丸治疗哮病14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