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纳差(乙型肝炎)

5.脾虚纳差(乙型肝炎)

张某,女,27岁。因全身乏力、纳差半个月余,于1997年6月5日到我院门诊,经查乙肝五项示一、三、五阳性,肝功能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164 U/L,辨证为脾虚型。予基本方(疏肝健脾汤):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0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30 g,香附10 g,虎杖30 g,桑寄生20 g,板蓝根30 g,半边莲15 g,党参15 g,山药15 g,薏苡仁30 g,神曲6 g,白术10 g,山楂10 g。2剂,水煎,服3天(即第3天服前2剂之合煎);1个月为1个疗程(需服药20剂),不能间断,每月复查1次,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继服半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服肌苷片0.2 g,每天3次;肝太乐0.2 g,每天3次。按上述方案治疗1个月后复查乙肝五项之一、三、五阳性,谷氨酸氨基转移酶68 U/L,继服1个月后查乙肝五项之四为弱阳,五为阳性,肝功能正常,第3个疗程结束后复查,仅存乙肝五项之五为阳性,再分别于2个月后、6个月后复查,乙肝五项及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按语:本例病位多在肝、脾,主要为脾虚或肝郁,故从调理肝脾入手,以疏肝健脾汤为基本方,取得一定疗效。疏肝健脾汤意取肝脾同调,理气开郁,疏畅肝脾气机。方中虎杖、白芍清热利湿而利肝脾,桑寄生补肾滋水以涵肝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枝莲、板蓝根均有抗病毒之功效,笔者观察到,无论何型均有不同程度之气虚表现,如自汗、纳差、易感冒等,故在治疗中后期均可加入党参、黄芪以益气扶正,提高疗效。临床中发现症状越明显,证型越典型,或伴有氢基转移酶增高,肝功能损害者,疗效越好,此外发病时间越长,或小三阳(乙肝五项之一、四、五阳性)者,疗效较差。疗程长短与疗效有关,笔者认为,疗程以3~6个月为宜。〔滕黎明,龙玉山.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急慢性乙肝68例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9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