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胁痛(急性胆囊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田某,女,80岁。患者因右胁(胆囊区)反复疼痛半年余,加剧2天。于1985年4月26日入院。症见:高热寒战,胸胁绞痛,神昏谵语,口渴便秘,尿短色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体查:体温39.8℃,脉搏104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10/64 mmHg。胆囊触痛征阳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之胆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1650/mm3,嗜中性粒细胞比值86%,淋巴细胞比值8%,嗜酸性粒细胞比值4%。即给予青霉素、氯霉素分别加入液体内交替静脉滴注,并配合青霉素、庆大霉素肌内注射,连续用药72 h,病情无好转,且趋于恶化,并出现巩膜发黄,腹部胀满,弥漫性腹痛,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至90/50 mmHg,呈休克状态。即行腹腔穿刺,穿刺液化验结果:白细胞(+++),红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至35100/m3,中性粒细胞比值5%。经会诊,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家属拒绝手术,且年届八旬,征得家属同意,予以中药治疗为主,根据症状,辨证为肝胆火毒,肠道瘀滞,急投自拟利胆解毒汤(柴胡、赤芍各15 g,败酱草30 g,皂角刺、龙胆、穿山甲、蒲公英、金银花、栀子各10 g,茵陈20 g),加大黄(后下)、延胡索、川楝子各10 g,生黄芪30 g。每天2剂,每剂煎2次,频频灌服。药后症状逐日缓解,血压逐渐上升。共服药18剂,症状基本控制,能下床活动,血压上升至110/70 mmHg,白细胞降至9800/mm3。病情虽较稳定,但患者体质较虚弱,改投八珍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扶正祛邪,共住院1个月痊愈出院,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能料理家务。
按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现代医学一般主张“在内科治疗超过48h,症状及体征反趋恶化,白细胞增加至20000/mm3以上,疑有化脓或坏死可能,或有弥漫性腹膜炎征象者,应紧急施行手术”(《实用内科学》),然而我们在病情恶化之时,征得家属的同意,采用中药保守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说明中医药不但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也有广阔的前景。利胆解毒汤具有利胆解毒、清热泻火、通腑攻下、化瘀导滞、益气救阴等功效,用之得当,确能取得满意效果。〔石再和,龙玉山.感染性休克一则[J].湖南中医杂志,1986(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