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眩晕

(11)眩晕

潘某,女,49岁。活动后发作眩晕4 h,伴恶心呕吐,于2012年7月22日就诊于某中医院。有高血压病史,曾测血压为180/100 mmHg,长期服降压药。10年来反复头晕,每次持续约30 min,或休息可缓解。2012年5月28日因“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住院治疗,恢复较好。症见:头晕,视物旋转。面红耳赤,恶心、呕吐,口苦,左侧肢体麻,二便可,舌红少津,脉弦。体查:血压140/80 mmHg,无眼球水平震颤,心肺腹(-),神经系统无病理征。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阳上亢。治则:平肝潜阳,熄风定眩。予任氏心脉康(主要由天麻、丹参、红花、菊花、防风、黄芪、川芎、山楂、杜仲、葛根、全蝎、石决明、泽泻、莱菔子等组成)加山药、山茱萸各20 g,熟地黄、白芍各30 g,当归、白芷各15 g,僵蚕、守宫各10 g治疗。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5剂。7月26日二诊:患者头晕、恶心、呕吐止,左侧肢体麻木较前好转,舌红少苔,脉弦。药已中的,原方加白花蛇舌草5 g、天南星10 g,以助清湿热、祛风痰。7剂。8月2日三诊:麻木较前改善,舌、脉同前略有改善。仍以7月26日方10剂巩固。

按语:患者有10年头晕病史,反复发作,且有中风病史,可见与“内风”有关。治疗上既要“欲病早治”“已病防变”,还要针对中风“病愈防复”。本例为肝阳上亢,然究其因多为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所致,故以任氏心脉康煎剂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以治其标,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其本,以虫类药搜剔经络之风痰,且守宫有通络起废之功,有利左侧肢体麻木之恢复。〔肖燕,任开益.任开益防治中风病经验述要[J].新中医,2014,4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