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脘痛(慢性胃炎)
2025年08月10日
(1)胃脘痛(慢性胃炎)
李某,女,42岁,1984年1月12日诊。胃脘痛反复发作已4年,常服“胃舒平”“胃友”等疗效不佳。症见:面色萎黄,唇燥口苦,纳谷不香,胃部灼热,脘腹胀痛,手足发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燥,舌质边尖红,脉弦细。经省级医院做胃镜及病理切片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部突出”。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太子参、当归、枸杞子、白芍、川楝子、麦冬、蒲公英、黄芪、甘草、丹参、三七(研细末兑服)。连续服药30剂,临床症状好转,守方3个月,诸症消失。经胃镜复查胃黏膜,病变均已消失,坚持参加体力劳动,追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慢性胃炎,起病缓慢、病程长、病变寒热错杂,其病在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而致瘀(包括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湿热内结),病位在胃而转机在脾,涉及肝肾,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脏器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程较短,病期偏早,邪盛而正气不虚,辨证属肝郁脾虚,治疗时用四逆散加清热解毒的蒲公英、炒栀子;萎缩性胃炎病程长、病期偏晚、正气已虚、瘀血阻络,辨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用一贯煎加益气活血的黄芪、丹参、三七之类,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软化、改善微循环和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并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黄芪、太子参之类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本案即以一贯煎加黄芪、丹参、三七治之,获效颇佳。〔张祥福.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J].四川中医,198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