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胁痛(乙型肝炎)

(4)胁痛(乙型肝炎)

杨某,女,45岁,1988年8月25日诊。在3个月前经某地区医院门诊检查肝功能,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伴有神疲乏力,厌油纳差,两胁隐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诊为乙型肝炎(无黄疸型)。在某县人民医院住院3个月余,因疗效欠佳而出院。刻诊:两胁隐痛,口苦咽干,纳差腹胀,四肢无力,溲黄便干。查肝在右肋缘下1 cm,质软,舌苔薄黄,舌边有瘀点,脉弦细。化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120 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1250。辨为肝胆郁热,邪毒未清,气滞血瘀。拟以清热活血解毒法: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 g,虎杖、板蓝根、丹参各15 g,郁金、茜草、栀子各10 g,红花5 g,七叶一枝花12 g。服5剂后,胁痛减轻。续服15剂,胁痛基本消失,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小便转清,大便正常。9月21日经超声波检查,肝在肋下0.5 cm,脾脏未探及。经某地区医院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原1:64。原方去栀子,加太子参、山楂、神曲、黄芪各12 g。服20剂后,经地区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病毒性肝炎黄疸,多由湿热疫毒,内蕴中焦,湿热毒邪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长期嗜酒,过食肥甘厚腻,寒凉生冷,饥饱失常,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停聚不化,湿阻中焦,影响肝胆疏泄,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笔者按照关幼波老师指出的“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和“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的观点,从治血入手,在清热解毒药中加活血化瘀药物,确加速黄疸的消退及肿大,肝脾的回缩,并且对各型肝炎具有降低氨基转移酶的作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就要把清热活血解毒一法贯穿于始终,才能提高和巩固疗效。〔张祥福.清热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肝炎[J].四川中医,1990(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