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风(脑血栓形成)

(1)中风(脑血栓形成)

刘某,男,62岁。患者既往有眩晕病史2年,1997年12月5日凌晨3时起床上厕所时突感头晕目眩,肢体麻木乏力,大便后不能站立行走,后被家人抬送我科求治。诊见:右侧肢体麻木偏瘫,伴头晕目眩,腰酸,精神倦怠,气短,大便干,体查:体温36.5℃,脉搏64次/min,血压16/11 kPa,神清,对答切题,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心率64次/min,律齐,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右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CT扫描提示为右颞叶腔隙性脑梗死,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沉带涩。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中风。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闭阻脉络兼肾亏。中药予基本方加石菖蒲、制天南星、白附子、僵蚕。处方:炙黄芪80 g,当归尾10 g,白芍15 g,川芎10 g,地龙、桃仁各12 g,红花8 g,丹参30 g,桂枝9 g,牛膝15 g,山茱萸12 g,肉苁蓉、杜仲各18 g,全蝎6 g,僵蚕、白附子各15 g,制胆星12 g,石菖蒲18 g。每天1剂,分2次煎服。7剂后,语言清楚,口角流涎消失,苔转薄白,并可下床扶杖行走,右侧肢体肌力增加3级。原方去石菖蒲、胆南星,增黄芪用量至100 g,连服1个半月后诸症及体征消失,日常生活完全自理。

按语:脑血栓形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属缺血性中风,此病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医学认为静卧或休息时血归于肝,阳入于阴,气少而血行缓慢,不能推动血液在脉络中运行,故产生血瘀阻络,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等症。这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中年以上患者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当休息、睡眠时血流缓慢,血压偏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与纤维蛋白易于沉积引起脑血管阻塞的观点是相符合的。本病形成的病机属气虚血瘀兼肾精亏虚,故治疗以活血祛瘀补肾为主。基本方由补阳还五汤合地黄饮子加减而成,方中重用黄芪益气为君,使气旺血行。白芍、川芎、归尾养血活血,肉苁蓉、杜仲、山茱萸补肾,为臣。桃仁、红花、丹参活血行瘀,桂枝、地龙、牛膝通络,为佐。全蝎祛风为使。全方配合,有益气活血、行瘀补肾之功,因恰中病机,故疗效甚捷。至于黄芪的使用问题,有的医家认为血压高不宜使用,但大多数医家认为,患者虽血压高,辨证若属气虚血瘀者仍可使用。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关键是在于黄芪之用量和配伍,如重用黄芪80 g以上,同时配以车前子、泽泻或钩藤、白芍、天麻则可达到补气行水或镇肝熄风之效。〔韩志坚.益气活血补肾汤治疗脑血栓形成38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