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腹痛(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1)熊某,男,7岁。因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达12小时,于1979年3月20日入院。患儿于昨天中午自觉腹痛,逐渐加剧,伴有呕吐黄水,已有24小时无矢气、未排大便。1年前患急性阑尾炎,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无其他传染病。体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Hg,双眼眶稍凹陷,双肺呼吸音正常,心律齐、无杂音。腹部稍膨隆,右下腹有一长约4 cm切口瘢痕,腹肌紧张,压痛明显,有时可见肠形及蠕动波,肠鸣音增强,时有高调音。肢体不温,神色淡,舌质淡、苔白厚,脉弦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4000/mm3,中性粒细胞比值80%;X线透视见少量液平面,右中腹密度增高。入院诊断:①粘连性肠梗阻;②失水酸中毒(轻)。外科即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调,肌内注射青霉素,口服硫酸镁、颠茄合剂2天未见好转,上症加重,急邀中医会诊。证属寒凝腹痛,气滞瘀阻。药用:桂枝20 g,茯苓10 g,桃仁15 g,牡丹皮15 g,赤芍20 g,砂仁5 g,广木香(磨汁兑服)4 g。服上方1剂后,症状减轻,继服1剂,开始排出约100 ml水样便,矢气频作,药尽又排出大便约800 g,便通痛止,痊愈出院。至今未见复发。
2)唐某,男,24岁。因腹痛阵发性加剧24小时,伴呕吐4次,腹胀满,不大便,于1976年4月25日就诊。患者1年前在码头工作,不慎被木头弹伤腹部,以致肠穿孔而施行手术,术后1年无恙。前天因春耕太忙,加之饮食过饱导致上症发生。体查:体温38℃,血压110/70 mmHg。痛苦面容,捧腹呻吟。心肺(-),右腹脐旁一切口瘢痕10 cm,腹部隆起,肌紧张、压痛明显,肠鸣音增高,时有金属音。X线透视见右下腹部3个液平面,舌红少津、苔薄黄燥,脉弦带数。证属瘀热互结,气滞腹痛。药用:桂枝6 g,茯苓15 g,桃仁18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川厚朴10 g,蒲公英30 g。3剂,水煎服。留门诊观察,不给其他药物。进上方药1剂后,腹痛缓解,未再呕吐。继进2剂后,夜间已有少量矢气,仍有阵发性腹痛;续服第3剂,矢气频频,大便排出干屎约700 g,24小时内连服3剂而愈。以后每遇劳动强度大与过饱之时,曾先后于1976年10月、1977年4月、1978年5月、1980年7月又复发4次,其症状表现与第1次基本相似,以上方诊治而愈。以后经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学“腹痛”范畴。近年来各种外科手术逐年增多,临床屡见不鲜。该病证既不属于阳明腑实,故不可用泻下;亦不归于积滞,故不适于消导。“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本病是因手术后肌肤脏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不通,气血运行逆乱的综合性病理现象,主要矛盾是“瘀阻”。因此,临床中借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方中桂枝化气通血脉,芍药柔肝扶脾,一阴一阳调其寒温,通经活络;茯苓淡渗下行,牡丹皮理血清瘀,一气一血配桃仁以化瘀血而利血行,修复创伤,是针对其病因病理属瘀而设,因而瘀去便通,痛止病愈。其次,以上2例反复发作多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瘢痕形成而引起,虽经治疗而创伤未平复,经络不利,遇到影响气血运行之时则一触即发。本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虽病例不多,但其中2例患者多次再发,均收到满意疗效。从反复在二人之身使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足以证明桂枝茯苓丸治疗本病是较理想的方剂之一。但须注意不可滥用,中病即止,后以调理脾胃收功。〔吴忠文,谭俊臣.桂枝茯苓丸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次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89(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