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脊髓空洞症)
戴某,男,39岁,未婚。因四肢麻木乏力15年,伴右下肢僵直5年,于2003年4月13日来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四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外院先后以“风湿”“中风病”治疗,病情不能缓解;5年前感右下肢痛、触、温觉逐渐减退,直至消失,右髋、膝、踝、趾关节不能自主活动。1998年10月3日经省级某医院MRI确诊:①颈7~胸6段脊髓空洞症;②胸3~6段水平血管畸形可疑。经药物治疗(用药不详),病情不能控制。否认结核病史,无家族史。入院体查:身高158 cm,体质量54 kg,神清,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营养较差,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剑突下痛、触、温觉减退,至右髋关节以下完全消失,皮肤少泽,趾甲无华,髋、膝、趾关节不能自主伸屈,被动伸屈不受限,巴氏征阳性,患肢较左侧明显萎缩,体表冰凉,左侧下肢无明显异常。取仰卧位测双侧大腿、小腿围,髌骨上22.5 cm处:右侧38.5 cm,左侧51 cm;髌骨下12 cm处:右侧27.5 cm,左侧32 cm。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在正常范围,三大常规、TCD、EKG、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均提示正常,红细胞沉降率70 mm/h。诊为痿证。予医院制剂任氏脑脉苏(由黄芪、丹参、天麻、白附子、全蝎、水蛭、三七、葛根、草决明、防风、牛膝、菊花、地龙、僵蚕、胆南星、石菖蒲、白术等组成)煎剂加附片5 g、巴戟5 g、大枣3枚,每天1剂,水煎2次温服,另予鹿茸粉3 g、肉桂粉3 g,分2次吞服。30天后患肢渐有冷热感觉;原方治疗2个月,右下肢痛、触、温觉完全恢复,髋、膝、趾关节活动自如。但感口苦,劳累后指尖发绀。体查:舌红、苔薄黄,舌边尖瘀点消失。拟上方去鹿茸、附片、肉桂,加当归10 g、沉香(后下)3 g,服用至今,无不良反应。测双侧大腿、小腿围,髌骨上22.5 cm处:右侧50.8 cm,左侧52 cm;髌骨下12 cm处:右侧31.5 cm,左侧32.5 cm。近期予带任氏脑脉苏60天出院巩固治疗,随访。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云:“痿,谓手足软弱,无力以运行也。”故古有“痿躄”之称。《素问·痿论》指出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张子和提出“萎病无寒”,历代医家亦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训。纵观本例患者,病程辗转15年,“久病必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肝主筋,肾主骨,病位在肝肾,并有阳虚见症。如再以“清肺热”或“痿病无寒”论治,势必雪上加霜;如单以调理脾胃为治,势单力薄。故笔者试采用本院用于治疗中风病后遗症、证属气虚血瘀型的中药复方制剂任氏脑脉苏并伍以大队甘温大热之品,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生则阳长,疴疾得瘳,偶获疗效。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致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综合征。目前,以对症、放射、手术治疗为主,但疗效均不确切。〔任开益.任氏脑脉苏加味治疗脊髓空洞症1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