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泻(慢性结肠炎)

(1)腹泻(慢性结肠炎)

周某,女,46岁,1998年4月23日初诊。十余年前曾在某部队医院经纤维镜检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大便一天5~6次,每逢受凉或饮食不当则诱发或加重,下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间或夹有脓血,无里急后重,周身乏力,纳少,口淡,食后饱胀,舌质淡嫩,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大便常规:黏液便,红细胞20~30个/HP,脓细胞(+)。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予以通幽结肠丸口服,同时煎服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30 g,砂仁10 g,石榴皮20 g,茯苓30 g,金银花30 g,山药30 g,白术10 g,蒲公英30 g,薏苡仁30 g,木香10 g,炙甘草6 g,秦皮30 g。服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腹痛消失,大便渐成形,每天3~4次,大便常规(-)。上方去秦皮、石榴皮,继服10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大便常规4次均正常,钡灌肠检查亦无异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病病程较长,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久病多虚,责之于脾、肾气虚或阳虚,“久则势缓,宜调以轻剂”,而丸药治之以缓。“久则入络”,本病多兼有瘀滞,在治疗上重视脾肾虚弱这一特点,采取标本兼治,温补脾肾,活血润肠,从而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结肠古有幽门之谓,自拟通幽结肠丸正合此意。该药调整肠道运动功能确有良效,尤其在改善便秘和控制腹泻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防御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调节作用,从而降低肠黏膜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本丸药具有温脾润肠、活血通便的作用,所用药物多辛温,实证不适,疗效结果亦表明不适用于大肠湿热型,而对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型疗效显著。本药除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外,对其他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以及习惯性便秘亦有明显效果。〔曾劲松,谢正利,曾介绥.通幽结肠丸治疗慢性结肠炎8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