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前言

第一章 ICU常用操作技术

第一节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高危患者

五、操作要点

六、并发症

七、注意事项

第二节 动脉导管置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三节 肺动脉导管置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四节 床边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五节 心脏除颤及电复律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六节 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七节 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FOB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要点

五、FOB引导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要点

六、并发症

七、FOB引导气管插管失败的原因和处理

第八节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九节 胸腔闭式引流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十节 心包穿刺引流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腹腔穿刺引流术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操作要点

四、并发症

五、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床边幽门后鼻饲管置管术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并发症

第十四节 腹腔内压测定

一、概述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要点

五、参考值

六、注意事项

第二章 常用监测技术

第一节 心血管功能监测

一、心电监测

二、动脉血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四、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PAC)监测

五、新的无创监测CO方法

六、10个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

第二节 呼吸功能监测

一、SPO2监测

二、呼气末CO2监测

三、血气分析

四、呼吸力学监测

第三节 神经功能监测

一、神经体征的监测

二、颅内压监测

三、脑血流监测

四、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第四节 肾功能监测

一、尿的监测

二、血生化监测

三、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标志物

第五节 肝功能监测

一、胆红素代谢的监测

二、肝血清酶学监测

三、凝血功能监测

四、代谢监测

第三章 器官功能支持技术

第一节 机械通气

一、关于机械通气这一手段的相关基础理论

二、呼吸机常用通气模式

三、关于呼吸机相关参数的设置

四、工作监测及警报故障排除

五、关于特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机械通气

第二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一、原理

二、IABP机械构成

三、生理效应

四、临床应用

五、置入及拔出操作

六、并发症及其防治

七、适应证和禁忌证

八、管理

九、小结

第三节 血液净化

一、血液净化基础

二、连续性血液净化

三、组合型血液净化新技术

四、重症患者血液净化的抗凝

第四节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

一、前言

二、ECCO2R的前世今生

三、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2R)在临床上的应用

四、未来的方向

五、小结

第五节 ECMO技术应用

一、ECMO背景

二、ECMO原理

三、ECMO技术

四、ECMO适应证

五、ECMO指征

六、ECMO禁忌证

七、ECMO操作及管理

八、ECMO并发症

第四章 ICU每天必做七件事

第一节 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一、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

二、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

三、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四、营养支持的途径与选择原则

五、不同重症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治疗原则

第二节 ICU患者的镇痛

一、重症患者的镇痛

二、疼痛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三、镇痛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四、ICU重症患者镇痛的必要性

五、镇痛深度的评估方法及分类

六、ICU患者镇痛药物与应用方法

七、非药物治疗疼痛

第三节 ICU患者的镇静

一、ICU患者镇静治疗的意义

二、镇静药选择及给药途径

三、镇静治疗的效应评估

四、常用镇静药的特点及应用

第四节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三、深静脉血栓栓塞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五、深静脉血栓的检查

六、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

七、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八、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处理

第五节 床头抬高

一、误吸与HAP、VAP

二、床头抬高与降低误吸及HAP/VAP风险

三、实施床头抬高遇到的挑战:如何提高依从性

第六节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处理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护理

第七节 血糖控制

一、ICU里如何区分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

二、ICU患者存在高血糖的危害

三、高血糖产生的机制

四、血糖控制的目标——强化胰岛素之争

五、胰岛素输注途径

六、血糖的监测

七、ICU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管理

八、血糖控制的方案

第五章 重症营养与代谢

第一节 重症患者营养评估

一、重症患者营养状态评估

二、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三、重症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评估

四、重症患者营养获益评估

五、SGA、营养不良风险评估与NUTRIC Score

第二节 重症急性骨骼肌萎缩评估

一、人体测量方法评价骨骼肌体积

二、生物电阻抗法评价骨骼肌含量

三、超声对肌肉形态学与功能的评估

四、肌肉功能的评价

第三节 重症免疫营养

一、谷氨酰胺应用于重症免疫营养存在争议

二、ω-3脂肪酸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第四节 重症患者理想的营养途径

一、营养支持的途径

二、肠内营养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肠外营养时机的争议及近期研究进展

四、重症患者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第五节 补充维生素的作用

一、维生素D缺乏与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二、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患者的作用

第六节 体重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关于肥胖与重症患者死亡风险相关性的研究

二、BMI不能客观反映营养状况及预后

三、机体组成成分较体重更能反映重症患者预后

第七节 低钠血症

一、低钠血症的诊断

二、低渗性低钠血症的治疗

第八节 重症烧伤

一、营养治疗的时机及途径

二、能量需要及预计公式

三、营养素及其供给量

四、代谢调理治疗

第六章 重症患者的感染

第一节 重症患者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诊治

一、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流行情况

二、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机制

三、耐药革兰阳性菌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的选择

第二节 重症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诊治

一、非发酵菌概述

二、非发酵菌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三、临床常见的几类非发酵菌

四、重症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诊断

五、重症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治疗

第三节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一、侵袭性真菌感染与重症监护病房

二、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

三、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四、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

五、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六、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第四节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三、治疗

四、预防

第五节 XDR时代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策略

一、不动杆菌概述

二、微生物学及分类

三、致病机制

四、耐药机制的产生

五、流行病学

六、感染病原学诊断

七、临床表现与诊断

八、治疗策略

九、不动杆菌的防控

第六节 ICU的炎性标志物

一、血清C-反应蛋白

二、降钙素原

三、白细胞介素-1

四、白细胞介素-6

五、白细胞介素-8

六、肿瘤坏死因子-α

七、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

八、Toll样受体4

第七章 休克

第一节 概述

一、临床分类

二、临床分期

三、诊断

四、急救措施

第二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一、临床分级

二、代偿反应

三、主要影响

四、临床特征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依据

七、鉴别诊断

八、急救措施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一、主要特点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征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急救措施

八、预后

第四节 过敏性休克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征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急救措施

八、预后

第五节 神经源性休克

一、主要特点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征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依据

六、鉴别诊断

七、急救措施

第六节 心源性休克

一、病因

二、临床分期

三、临床特征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依据

六、鉴别诊断

七、急救措施

第七节 阻塞性休克

一、临床特征

二、辅助检查

三、诊断依据

四、鉴别诊断

五、急救措施

第八章 临床常见危象

第一节 垂体危象

一、病因

二、诱因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二节 肾上腺危象

一、诊断

二、治疗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一、诱因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

第四节 黏液性水肿昏迷

一、病因

二、诱因

三、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五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一、诱因

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

第六节 低血糖昏迷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特征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思路

七、救治方法

八、最新进展

第九章 中毒

第一节 酒精中毒和其他醇类中毒

一、要点

二、管理

三、甲醇、乙二醇和异丙醇

四、有毒醇类中毒的处理

第二节 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毒

一、要点

二、病理生理学

三、管理

第三节 一氧化碳中毒

一、要点

二、新陈代谢

三、急性接触

四、潜在的并发症

五、高危人群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六、管理

第四节 环类抗抑郁药中毒

一、要点

二、药理作用

三、临床病理生理

四、治疗

第五节 地高辛中毒

一、要点

二、地高辛中毒的心电图改变

三、地高辛中毒的危险因素

四、治疗

五、特殊临床情况的指导

第六节 有机磷中毒

一、要点

二、病理生理学

三、治疗

第七节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一、要点

二、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效应

三、处理

第八节 水杨酸盐中毒

一、要点

二、处理

第十章 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

第一节 心脏猝死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心搏骤停及其相关处理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鉴别诊断

七、治疗

第三节 急性心力衰竭

一、急性左心衰竭

二、急性右心衰竭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急危重症

第一节 重症支气管哮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预后

第二节 急性肺栓塞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特征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思路

七、救治方法

八、研究进展

第三节 急性肺水肿

一、基本概念

二、常见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特征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思路

七、救治方法

八、研究进展

第四节 重症肺结核

一、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二、继发型肺结核

第五节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和诱因

二、临床特征

三、肺损伤机制

四、ARDS的病理学

五、临床管理:特异性治疗

六、临床管理:支持治疗

七、存活者长期后遗症

第六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二、临床评估

三、医疗管理

四、预防

第七节 弥漫性肺泡出血

一、临床表现

二、DAH的鉴别诊断

三、弥漫性肺泡出血的治疗

第八节 大咯血

一、解剖学

二、大咯血的鉴别诊断

三、诊断

四、治疗

五、总结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急危重症

第一节 重症患者的急性胃肠功能损伤

一、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发展历史

二、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

三、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

四、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处理

第二节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一、ANVUGIB的诊断

二、ANVUGIB的病因诊断

三、ANVUGIB的定性诊断

四、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五、ANVUGIB的治疗

六、原发病的治疗

第三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一、概述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因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型):我国的分型方法

四、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目的

五、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与再出血

六、控制活动性急性出血

七、再出血预防

第四节 下消化道出血

一、病因

二、诊断

三、治疗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急危重症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历史背景

二、定义

三、病因

四、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六、影像学与TIA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

一、概述

二、急性脑功能衰竭的诊断

三、急性脑功能衰竭的治疗

第三节 重型急性颅脑创伤

一、概述

二、诊断

三、治疗

第四节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诊断

三、治疗

第十四章 内分泌/代谢急危重症

第一节 酸碱失衡的紧急处理

一、要点

二、酸碱失衡的诊断

三、一般规律

四、酸碱失衡类型

五、酸碱失衡的临床建议

第二节 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一、要点

二、临床评估

三、临床管理

第三节 水和电解质紊乱

一、要点

二、钠平衡紊乱

三、钙平衡紊乱

第四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二、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状态(HHS)

第五节 低血糖

一、低血糖的定义

二、要点

三、病因

四、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