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醇类中毒的处理
(一)一般要点
重点是评估和处理直接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1)注意气道、呼吸和循环。
(2)静脉补液治疗以维持足够的尿量,但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须避免液体入量超负荷。
(3)吸氧。
(4)监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5)监测毛细血管血糖,评估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6)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清电解质、血尿素氮和肌酐、脂肪酶和(或)淀粉酶、肝功能试验、血钙、酮体、乳酸、血浆渗透压、动脉血气分析和尿常规(使用显微镜检测草酸钙晶体的存在)。
(7)渗透压间隙和阴离子间隙测定。
(8)有证据表明,如果在摄入4h内洗胃可能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摄入大量乙醇的情况下。
(二)甲醇和乙二醇中毒管理的具体要点
(1)由于患者的预后与维持血清pH>7.2~7.3直接相关,因此应积极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
(2)抑制醇脱氢酶(ADH)是目前治疗这两种物质中毒的主要手段。
(3)甲吡唑(Antizol,4-MP)是一种强效的乙醇脱氢酶抑制剂,它与传统的首选解毒剂乙醇相比有许多优点。其优点如下所示。
1)对ADH的亲和力是乙醇的8000倍。
2)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
3)有更可靠的药动学使定量给药更容易。
4)更宽的治疗指数。
5)避免了使用乙醇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和眩晕。
6)减少血液透析的需要。
(4)甲吡唑最主要的缺点是费用问题。
(5)静脉注射乙醇虽然过时,但对于甲吡唑治疗无效,或者没有血液透析指征的患者仍在应用,但其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低血压、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的不良反应,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
1)ADH对乙醇的亲和力比它对甲醇的亲和力大15倍,比它对乙二醇的亲和力大60~70倍,因此静脉应用乙醇治疗是有效的。
2)10%静脉溶液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以维持100mg/dl的血浆浓度。
3)当没有可用的静脉制剂时可以口服乙醇治疗,旨在通过给予一种含乙醇的饮料达到0.7g/kg的负荷剂量和0.12g/(kg·h)的维持剂量,乙醇含量的转换公式如下所示。
乙醇含量(g)=饮料量(ml)×0.9×酒精度数/200
但是,如果患者存在反应迟钝或呕吐反射消失,就不应予以口服乙醇治疗。
(三)甲醇和乙二醇中毒的表现
血液透析的适应证(去除母体化合物及其有毒的副产物)如下所示。
(1)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治疗后仍不能纠正。
(2)即将发生肾衰竭。
(3)终末器官毒性,如视力改变、痉挛和昏迷。
(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5)持续恶化的电解质紊乱。
(四)异丙醇中毒的处理要点
(1)血清异丙醇水平对治疗的影响不大。
(2)治疗与乙醇中毒的治疗方法相同。
(五)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1)慢性酒精中毒的典型表现:大量饮酒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因热量摄入不足所致的饥饿。
(2)酮症酸中毒是由乙酰乙酸乙酯和β-羟基丁酸盐的积累导致的。
(3)实验结果显示,血清pH约为7.1,血清碳酸氢盐含量为10mmol/L,血清中磷酸钾含量低于正常,血清葡萄糖水平正常或降低。
(4)治疗:予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补液,必要时可予以镇吐药物,苯二氮䓬类可用于治疗戒断症状(表9-2),补充钾及磷酸盐。
表9-2 酒精戒断综合征(AWS)
注意:胰岛素治疗是禁忌的,很少需要使用碳酸氢钠。
(5)当合并有感染、戒断发作或震颤性谵妄的病史或有较高的乙醇摄入量,发展成严重戒断症状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6)戒断性癫痫发作(朗姆酒发作)
1)通常是全身性发作并有自限性。
2)发病通常在摄入乙醇后的48h以内。
3)一般很难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将戒断性癫痫发作与其他病因区分开。
4)建议
a.局灶性癫痫发作: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b.发热性癫痫发作:头部CT扫描检查后行腰椎穿刺术。开始予以抗生素治疗。
c.癫痫状态:头颅CT扫描检查与代谢筛查。
(7)管理
1)缓解焦虑和幻觉。
2)阻止AWS的进展。
3)支持治疗
a.保护气道、呼吸和循环。
b.容量替代治疗: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交替静脉补液治疗。
c.纠正电解质及代谢紊乱:葡萄糖、维生素B1、钾和镁。
d.可经验性予以静脉补充维生素B1100mg及硫酸镁1~2g。
4)药物治疗
a.苯二氮䓬类:①临床上用滴定法测量,每5~10min予以地西泮5~10mg,缓慢静脉注射(最大剂量20mg)。②对于轻症患者予以口服地西泮10~20mg(必要时1h后可重复给药)。
b.氟哌啶醇:对于躁动的患者可予以氟哌啶醇5~10mg,肌内注射。
c.β-受体阻滞剂:①是否已经大剂量使用地西泮和(或)有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表现。②每5~10min予以静脉注射普萘洛尔0.5mg。
d.静脉注射苯妥英钠对于AWS的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5)计划
a.除轻微病例外,所有患者均应接受一般内科治疗,并可口服苯二氮䓬类药物,还要进行精神病学随访。
b.震颤性谵妄的患者应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
(张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