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

七、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

CD64分子是免疫球蛋白IgG的Fc受体之一,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其表达受细胞因子的调节。正常生理情况下,CD64在中性粒细胞表面呈低水平表达,当机体受到感染时,在炎症因子、细菌细胞壁脂多糖和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等刺激时,可使CD64在中性粒细胞表面大量表达。CD64是相对分子量大小为72×103的穿膜糖蛋白,其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21.2-q21.3,目前已确定人CD64有3个同源基因。CD64A,CD64B和CD64C,这三个基因型的CD64可形成6种不同的mRNA转录体,2个来自CD64A,3个来自于CD64B,1个来自于CD64C。CD64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1个信号肽,3个胞外免疫球蛋白结构域(EC1、EC2、EC3),1个疏水跨膜区和1个短的胞质尾。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CD64在早期诊断细菌感染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在早期诊断脓毒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并发感染、排除手术热因素影响及抗菌药物疗效方面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于倩倩等通过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强度,已明确了CD64平均荧光强度指数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并得出结论,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可以帮助早期诊断细菌性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明显优于C-反应蛋白。苏密龙等同样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强度,提出类似的结论,联合监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CD64对临床感染的监测及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感染的高危宿主增多,细菌耐药甚至多重耐药的现象日益严重,虽然不断有新的抗菌药物出现,重症肺炎仍然是诊治困难、预后差的感染性疾病。面对重症肺炎患者,尽早进行足量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而中性粒细胞CD64对重症肺炎抗生素疗程具有指导价值。陈苗妙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CD64阳性细胞百分率(CD64%)指导重症肺炎患者停用抗生素安全、可靠,可有效减少抗生素过度使用,缩短ICU住院时间。王显雷等提出类似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CD64指数及PCT水平,若CD64指数<4.0且PCT<0.25ng/ml或与基线值比较,PCT浓度下降80%以上,停用已经使用的抗生素,可减少抗生素使用率,明显减少抗生素的暴露时间,且并未因为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而增加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因此,可根据CD64指数联合PCT水平以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更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中性粒细胞CD64与其他感染指标如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血培养等在早期感染中表现出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在一些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比较。如蔡鹏威在实验中发现,与PLT、CRP、WBC及NE%相比,中性粒细胞CD64可作为检测和监测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指标。周建光等通过研究得出类似结论,在细菌感染的早期血清CD64指数即可升高,并随着感染严重程度增强而增加,作为感染指标明显优于血培养和CRP等其他参考指标。可以作为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实验依据,在临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性粒细胞CD64作为新兴的脓毒症的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度的特点,如何将其与传统炎症标志物结合,以寻求更加快速、特异、灵敏的诊断感染性疾病,仍需要经一步探索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其将会作为相当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在ICU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