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15000~140000。最早是由Tillet和Francis于1930年在一些急性病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因为它能和肺炎链球菌的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而得名。CRP是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五球体,其结合C型多糖,在Ca2+的作用下结合细胞膜磷酸胆碱,激活补体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发挥调理作用,进而去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及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通过机体的天然免疫而发挥保护作用。CRP的半寿期约15小时。正常人血清CRP的浓度很低,一般不超过8.2mg/ml,但在组织损伤、急性感染等情况发生后迅速升高,属于一种非特异性标志物,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且升高幅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一般于2小时即可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严重感染时比正常值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能引发对侵入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吞噬作用,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表现为炎性反应,炎症治愈后浓度迅速下降,7~12天可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因此,是临床上运用最为广泛的感染诊断指标之一。
近年CRP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的监控及预后判断。有研究表明,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时,患者体内CRP明显升高即表明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并且当患者CRP水平超过50.7mg/L,即可将感染引起的炎症与其他非炎性反应进行有效的区分。CRP是指示细菌感染的一项敏感而客观的指标,细菌感染时血清CRP的水平可以中等度至明显升高,阳性率可达90%以上,而病毒等感染时,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CRP也可帮助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高海锋等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CRP诊断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61.29%,准确度为68.12%,较IL-6和PCT都低,提示其作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并不理想。但在革兰阳性球菌组中的水平显著高于革兰阴性杆菌组的水平,提示可作为致病菌类别的鉴别。在血流感染治疗过程中,随体温降低,CRP迅速降低,提示该指标对监测和评估血流感染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CRP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发挥重大作用。但应注意CRP的测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妊娠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其水平。另外,除细菌感染外,创伤、组织损伤、外科手术、急性排异反应、心脑血管性疾病、代谢综合征、肿瘤、结缔组织病变、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病变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故此在临床工作中,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合理的应用该指标来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