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一)一般预防
目前关于IFI的一般预防国内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包括:①首先需要进行原发病治疗,尽可能保护并早期恢复解剖生理屏障;②需要加强对ICU环境的监控。
具体包括:①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尽可能保护解剖生理屏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已经存在解剖生理屏障损伤或进行了必要的有创操作后,应注意积极保护并尽早恢复屏障的完整。例如尽早拔除留置的导管,减少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早日转化为肠内营养等;对于具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需要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②加强对于ICU环境的监控,进行分区管理,建设隔离病房。应对病房、仪器、管路等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尽可能减少灰尘,避免污水存留,并加强病房的通风。此外,尚需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力度,开展医院感染监控,了解侵袭性真菌在当地的病种及其流行状况。
(二)预防性治疗
对ICU患者是否应进行预防性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意见。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是否能降低真菌感染率或病死率,目前尚无Ⅰ级证据支持。有研究认为,预防性治疗虽能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却未能改善预后,且存在有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过度使用又会出现耐药危险。目前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指南并不推荐在ICU常规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性治疗。但同时也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显示,对于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预防用药确实可以减少其尿路真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呼吸道真菌感染和真菌血症的发生率也表现出下降趋势。对于粒细胞减少或接受肝移植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已经是国内专家共识。IDSA指南也指出在IFI高发的ICU病房,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因此,在注重有效性的前提下,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将循证证据、指南与个人经验相结合,预计患者是否能在预防性治疗中获益,才能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关于IFI预防性治疗国内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包括:①对免疫功能抑制的重症患者应进行抗真菌药物的预防治疗;②对无免疫抑制的患者一般不进行预防性治疗。
其中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具体包括:高危因素的粒缺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高危肿瘤患者;具有高危因素的肝移植和胰腺移植患者;高危的HIV感染患者。对于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预防治疗应当持续到完全的免疫抑制治疗过程结束或持续到免疫抑制已经出现缓解。
(三)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种类的选择
伊曲康唑的抗菌谱广,可以扩展到曲霉和非白念珠菌。预防治疗通常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400mg/d或静脉注射液200mg/d。为减少口服液的胃肠不良反应,可在初始几天使用伊曲康唑胶囊和口服液联合应用的方法,或者短期应用静脉注射液后转换为口服制剂。
预防性应用伏立康唑可减少肺移植患者和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患者曲霉感染的发生,但目前相关研究尚未完善。
棘白菌素类,例如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用于IFI的预防是有效而安全的,通常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的剂量为50mg/d。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因其输注相关反应和肾毒性,故一般不适合应用于预防治疗。目前常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替代。近年有研究指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应用于肝移植患者预防真菌感染的用药剂量为5mg/(kg·d)时,有较好的疗效。
氟胞嘧啶的抗菌谱相对狭窄,同时它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单药使用易出现耐药,不作为预防药物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