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药选择及给药途径
ICU镇静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而易于唤醒,提高其医护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因此,镇静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给药方式也应以此为目标。镇静药的给药应以持续静脉输注为主,由于部分患者在外周静脉注射丙泊酚时产生注射痛,建议使用中心静脉通道,首先应给予负荷剂量以尽快达到镇静目标。经肠道(口服、胃管、空肠造瘘管等)、肌内注射则多用于辅助改善患者的睡眠。间断静脉注射一般用于负荷剂量的给予,以及短时间镇静且无须频繁用药的患者。目前在ICU中通常采用静脉恒速泵注或采用TCI靶控输注镇静药,以实现稳定的镇静并可尽量避免大剂量镇静药明显的不良反应。为达到镇静治疗的目标,理想的镇静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起效快、作用强、易控制;②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③与其他药物无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④消除方式不依赖于肝、肾或肺功能,具有多种体内代谢途径;⑤消除半衰期短,不蓄积;⑥价格低廉。但目前尚无药物能符合以上所有要求。
目前ICU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苯二氮䓬类和丙泊酚(propofol)。苯二氮䓬类是较理想的镇静、催眠药物。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内GABA受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剂量相关的催眠、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其本身无镇痛作用,但与阿片类镇痛药有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临床常见的苯二氮䓬类药有咪达唑仑(midazolam)、劳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其中咪达唑仑在ICU中应用最为广泛。
由于后面表格中有剂量说明,此处不重复,后同。持续静脉输注咪达唑仑虽可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对于原有低血压、低血容量、血管收缩和低温患者,应谨慎使用负荷剂量。
丙泊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静脉镇静药,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撤药后迅速清醒,且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镇静深度易控制;丙泊酚亦可产生遗忘作用和抗惊厥作用。丙泊酚半衰期短,停药后清醒快,静脉给药1~2分钟起效,若无重复给药则可于10分钟左右苏醒,利于神经系统评估。
其他常见的一些镇静药物有阿片类、氟哌啶醇、右美托咪定等。阿片类药物主要具有镇痛作用,但配合镇静药物能够增强镇静作用,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主要有吗啡、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等。氟哌啶醇作为丁酰苯型抗精神病,在控制ICU患者的谵妄状态时具有特效。而右美托咪定为一种α2-受体激动剂型镇静药,其优点是有显著镇静作用而只极轻度减少每分钟的换气量。1999年,美国FDA批准右美托咪啶作为镇静药,由于其可能造成血压先升高继而降低和心动过缓,所以只推荐短期(<24小时)应用。而依托咪酯、氯胺酮、巴比妥类、氯丙嗪、氟哌利多等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或缺乏临床经验而不推荐应用于ICU患者的镇静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