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通常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时,往往有一个以上的因素参与了血栓的形成,发生血栓危险因素的累积可增加其发生可能性。长期卧床、肥胖、外科手术和创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原有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均为发生血栓的诱发因素。少见疾病如贝赫切特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胱氨酸尿和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等,也与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此外,遗传因素、恶性肿瘤和心肺疾病有时也为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672例VTE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抗磷脂抗体阳性(32.0%)、外伤和(或)手术(31.1%)、肿瘤(17.1%)。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35.7%)。94例患者抗凝蛋白总缺陷率为44.7%,以蛋白C(PC)缺乏及PC与抗凝血酶(AT)联合缺乏为主,分别占13.8%和10.6%。同时具有遗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31.6%。现将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久病卧床 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其DVT的危险性增加。老年患者的静脉扩张,对纤维蛋白的溶解反应降低。如有创伤、外科手术则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可显著增加。创伤后高凝状态为典型代表。
2.外科手术 大部分的术后DVT都发生在腓肠肌静脉,腓肠肌肉的静脉分支丛内有利于血栓形成。在PTE发生前,腓肠肌的静脉血栓可逐渐向身体近端延伸,那么就会出现PE的危险性。一般来说,外科术后7天心脏病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有较高的DVT发生率。
3.恶性肿瘤 临床上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也有发生血栓形成的高度危险性。尤其是内脏器官的腺癌常伴发DVT,其中肺癌伴随DVT的发生率最高。癌症患者中DVT形成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
4.凝血因子异常 因子V变异的患者,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这与因子V可以破坏活化的C蛋白分裂部位有关。普通人群中约5%可受影响,所以这在反复发生DVT的患者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因子V变异的妇女,如果同时服用避孕药物,那么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增加30倍。文献指出,有因子V变异以及肥胖、卧床和手术、外伤史的妇女应避免服用避孕药。
5.妊娠和口服避孕药 妊娠后3个月至分娩期,孕妇常有下肢静脉压迫、静脉扩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黏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动度的降低等均为血栓形成诱发因素。孕妇中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比同年龄中非妊娠妇女高约7倍。此外、分娩过程胎盘剥离时、释放出组织凝血激活酶也为重要诱因。临床实践也证明,剖宫产时发生致命PTE者较正常分娩高9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有较高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其危险性与制剂中雌激素剂量有关,与孕激素关系不大。所以低剂量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能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性,但也不能忽视。
6.遗传因素 遗传性高凝状态是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解途径中血浆蛋白量或质方面存在着某种缺陷。抗纤维蛋白酶Ⅲ(AT-Ⅲ)、PC、蛋白S和蛋白C底物(活化蛋白C)等因子的缺乏,或这些因子的异常均可造成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异常。
7.免疫系统异常 最为常见的获得性高凝状态是存在狼疮类抑制物质或抗凝物质(LAC),LAC的存在能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可用心磷脂作为抗原来进行免疫测定的一种抗体。在红斑狼疮中LAC和ACA的发生率分别为30%~40%,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淋巴浸润性疾病,艾滋病(AIDS)和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LAC和ACA的存在,常伴有血栓形成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