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病机制

三、发病机制

各种栓塞物如静脉血栓等通过学液循环进入肺循环,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产生机械梗阻,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产生一系列继发病理生理学变化。

1.血流动力学异常 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达一定程度后,通过机械阻塞作用,加之神经体液因素和低氧所引起的肺动脉收缩,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右心室壁张力增高,至一定程度引起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扩大,可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回心血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右心扩大致室间隔左移,使左心室功能受损,导致心排出量下降。

外周DVT后脱落,随静脉血流移行至肺动脉内,形成肺动脉内血栓栓塞,体循环低血压或休克;主动脉内低血压和右心房压升高,使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心肌血流减少,特别是右心室内膜下心肌处于低灌注状态,加之PTE时心肌耗氧增加,可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

若急性PTE后肺动脉内血栓未完全溶解,或反复发生PTE,则可能形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继而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代偿性肥厚和右心衰竭。

2.呼吸功能异常 栓塞部位的肺血流减少,肺泡无效腔量增大;肺内血流重新分布,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右心房压升高,可引起功能性闭合的卵圆孔开放,产生心内右向左分流;神经体液因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栓塞部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间质和肺泡内液体增多或出血;肺泡萎陷,呼吸面积减小;肺顺应性下降,肺体积缩小,并可出现肺不张;如累及胸膜,则可出现胸腔积液。以上因素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出现低氧血症、代偿性过度通气(低碳酸血症)或相对性低肺泡通气。

3.肺梗死 当肺动脉阻塞时,被阻塞远端肺动脉压力降低,富含氧的肺静脉血可逆行滋养肺组织,同时由于肺组织接受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和肺泡内气体弥散等多重氧供,故PTE时较少出现肺梗死。如存在基础心肺疾病或病情严重,影响到肺组织的多重氧供,则可能导致肺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