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血液净化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又名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近10余年获得较大发展的一门新的血液净化技术,是指所有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的总称。
1977年,Kramer最初创造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技术治疗急性肾衰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根据临床需要又衍生出多种CRRT模式,如动静脉缓慢连续超滤(SCUF)、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CVVHD)等。迄今为止,CBP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图3-7)。
图3-7 CBP的主要模式
(一)CBP的特点
(1)血流动力学稳定。
(2)溶质清除率高。
(3)加快急性肾衰竭的恢复。
(4)清除炎症介质。
(5)改善组织氧代谢。
(6)提供充分的营养支持。
(7)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CBP的适应证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CBP已不仅仅用于急性肾衰竭(ARF)的治疗,其治疗范围已远远超出ARF的范畴,特别是在重症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1.ARF伴肺水肿 CBP可以缓慢、平稳地清除溶质和水分,血浆渗透压变化梯度小,有利于增加血管再充盈率,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CBP使末梢血管阻力和心排血量增加,稳定血压;CBP可以清除炎性介质,弱化炎症反应。
2.ARF伴脑水肿 CBP时血浆渗透压缓慢下降,因此,CBP可以防止透析失衡综合征,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3.ARF伴高分解代谢 高分解代谢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因此,要输入大量液体,以防止进一步营养不良。而CBP可以安全和充分地控制液体,全面接受肠外营养所需剂量,从而极好地控制代谢异常状态。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脏器衰竭 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可以有效清除炎性介质,恢复单核细胞抗原递呈功能,抗炎因子(IL-10)水平下降,起到调节机体免疫紊乱状态、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稳状态的作用。
5.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CVVH可以清除TNF-α、磷脂酶和激肽酶等介质,使脏器功能损害改善,降低病死率。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目前已证实清除炎性介质可以改善ARDS预后;CBP治疗引起的低体温可减少CO2的产生,减少辅助通气。此外,减少CO2产生,结合置换液中碳酸氢盐的碱化作用,可耐受高碳酸血症。
7.心肺体外转流 HF能改善凝血参数和术后肺氧交换,减弱炎症反应,升高体温和白细胞计数下降,以及血浆补体活化产物下降,减少其他炎症介质延迟释放。
8.挤压综合征 HF可以有效清除肌红蛋白,故可以防止挤压综合征导致的肾衰竭,同时HF可以保证营养供给和纠正体液平衡紊乱。
9.乳酸酸中毒 当肝功能出现障碍而减少内源性乳酸清除时,CBP治疗可以清除乳酸,特别是HVHF效果尤佳。
10.慢性心力衰竭 对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反应很差的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单纯超滤可以排出水分,与用利尿药相比,超滤排出水分更容易耐受。CBP除了补充液体外,也能纠正其他的生化异常。
11.肝性脑病 从原理上看,HF对导致肝性脑病的物质如氨、假性神经递质、游离脂肪酸、酚、硫醇、芳香族氨基酸等均有清除作用。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当给患者超滤多余的体液时,不宜操之过急,因为过度的超滤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12.药物或毒物中毒 CBP治疗对于小分子、水溶性而不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或毒物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其治疗效果优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三)CBP的并发症
1.出血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留置静脉插管相关的出血和体外抗凝引起的出血。
2.血栓 留置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栓与插管时的损伤和留置的时间有关。
3.感染和败血症 导管局部的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4.低温 适当的温度降低有利于保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但大量液体交换也可导致患者温度不升。体温应不低于35℃。
5.水、电解质紊乱 要注意在治疗前、治疗中定期检测电解质、血气,以便及时调整置换液,以防出现低钾、低磷等。
6.空气栓塞 泵前输注大量的置换液时,由于负压吸引,可导致空气大量进入。
7.滤器功能丧失 持续检测体外循环中的TMP(跨膜压)、超滤液与血液中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比值(<0.6)、定期生理盐水冲洗有利于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