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机械通气

五、关于特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只是一种支持治疗的手段,并不能治疗疾病,在处理疾病的过程中,呼吸机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临床上在面对某些疾病时应当谨慎使用呼吸机,具体如下: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当患者出现ARDS时,肺脏并不是全部受损的,CT显示肺脏一部分区域出现了肺泡的塌陷、肺实变等病理改变,称之为病变区;相对病变区而言,另一部分尚正常,称为非病变区。但是在胸片中ARDS的患者多表现为双肺病变均一的征象,这种表现对于临床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一定误导作用。在机械通气时,由于病变区的顺应性下降,故气体主要向非病变区分布,即使呼吸机潮气量的设定在正常范围,进入到肺相对正常区域的气体量偏多,造成肺泡膨胀超出范围,引发容积伤;并且,肺脏总体的顺应性低于正常,在潮气量固定的情况下,气道压会升高,容易形成气压伤;病变区由于肺泡复张、塌陷动作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易形成剪切伤;对于ARDS的患者来讲,他们处于缺氧状态,而FiO2过高又有诱发氧中毒的可能。

因此,ARDS患者使用呼吸机时有其自身特点,设定较低水平的气道压、潮气量,PEEP值在合适范围,以降低肺泡的膨胀度,使肺泡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减少氧气分流,增加氧气的摄取,并且有利于肺总体顺应性的改善,降低剪切伤的发生率,综合影响就是使呼吸更顺畅。ARDS患者提倡使用的潮气量水平应在6~8ml/kg左右,这种大小的潮气量本身就可以改善肺膨胀的程度。不过,小潮气量的使用有造成二氧化碳潴留、继发高碳酸血症的可能,可以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避免这种情况,呼吸频率的调整以不引起气体陷闭为宜。另外,对于PEEP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其过低可能会进一步损伤ARDS患者的肺功能。气道平台压的设置应在30cmH2O以下。

(二)单侧肺疾病

肺某一侧出现病变时,在使用呼吸机的策略上与ARDS有共通之处,因为它们的病理生理改变不是统一的,损伤不均衡。一味选用高容量、高气道压的通气模式会使得健侧肺膨胀过度,造成容积伤、气压伤,也会促进血液在健侧的分流,使氧合下降。

所以,在选择呼吸机模式时,单侧肺疾病的患者也应遵循潮气量小、平台压低的原则。适当延长吸气的时间能够促进气体的均匀分布。上述方式仍不能维持良好的氧合时,进一步变换体位,使患者采取健侧方向的侧卧位,以增加健侧肺的血流,并且能够降低其顺应性,使患侧与健侧的顺应性更趋均衡,此种手段应注意避免健侧肺发生感染。

(三)哮喘

哮喘的疾病特征是气道阻力过高,而阻力过高易造成气道压高、气体陷闭,但肺泡的顺应性尚属正常。

当呼吸机选用压力控制模式时,哮喘的高气道阻力会耗损大量压力,使得最终肺泡压较小,潮气量随之降低,通气不能满足需求。如果选用容量控制模式,由于哮喘患者的肺泡顺应性相对正常,则肺泡压大小基本稳定。哮喘的高气道阻力虽然会增加气道压,但是肺泡压并未上升,所以发生气压伤的可能性不会增加,因为肺泡压对于气压伤的影响最大。不过在此种情况下当监控气道平台压。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吸气的时间,使呼气时间相对延长,以降低哮喘患者发生气体陷闭的可能性。尽管在选用容量控制模式时,如果减少了吸气时间,会使得气流流速加快,气道压升高,但是由于肺泡压并未明显增加,所以此时的高气道压影响不大。因为呼气时间是一个被动的概念,不能直接测量,指的是一个呼吸周期减去吸气的时间后,剩余的时间即是呼气时间,所以可以通过减慢呼吸频率来缩减吸气时间,进而达到延长呼气时间的目的。

评估气体陷闭的程度可以通过监控内源性PEEP及平台压来实现,因为当发生气体陷闭时,内源性PEEP及肺泡容积会渐渐升高。目标值是PEEPi<10cmH2O,平台压<20cmH2O。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升高PaCO2,以不发生明显呼酸为宜,使内源性PEEP及平台压达到安全范围。

(四)COPD

在COPD的长期病程中,肺脏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导致呼吸肌疲劳,失去其功能,因此采取呼吸机支持治疗,因此在呼吸机的使用上它与哮喘类似。

(张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