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一)对症支持疗法
患者常有较重的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必须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炎和压疮,保持二便通畅。高热者降温,癫痫发作者行抗癫痫治疗等。必要时可给予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通常选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液、甘油果糖、呋塞米等作为脱水剂,其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也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见下述)。经上述药物治疗后,颅内压增高仍日益增重,甚至出现脑疝,应行紧急的脑室穿刺引流术和去骨瓣减压术。
(三)抗病毒治疗
病毒侵入脑组织后,通常随着病程的进展,病毒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故必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才有效果。常用的有:
1.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ACV) 为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阿昔洛韦首先在感染病毒的细胞内,经病毒胸苷激酶作用转化为单磷酸阿昔洛韦,再经宿主细胞中激酶作用转化为三磷酸阿昔洛韦,与DNA合成的底物2'-脱氧尿苷发生竞争,阻断病毒DNA链的合成。是治疗AHSE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之一。当临床疑诊又无条件作CSF病毒学检查时可用阿昔洛韦进行诊断性治疗。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仅15%~3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33%,50%可通过血脑屏障。血浆半衰期约2.5小时,肾功能不全时可延长至20小时,故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剂量并充分饮水;同时不得并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和环孢素等。用法:静脉滴注:15~3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若病情重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再重复治疗一个疗程。使用前先将本品用注射用水配成2%溶液,然后将每次剂量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加至100ml,于1小时内静滴完。口服每次200~400mg,每日4~5次,10天为1疗程。近年已发现对ACV耐药的HSV株,这类患者可试用膦甲酸钠和西多福韦治疗。
2.更昔洛韦(ganciclovir) 本品进入细胞后由病毒的激酶诱导生成三磷酸化物,竞争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而终止病毒DNA链增长。抗HSV的作用是ACV的25~100倍,具有更强、更广谱的抗HSV作用和更低的毒性。对ACV耐药的HSV株本品亦敏感。用量是5~10mg/(kg·d)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疗程14~21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与剂量相关,停药后可以恢复。
3.阿糖腺苷(adenine arabinoside,Ara-A) 为较广谱的DNA病毒抑制剂,动物实验显示强大抗病毒效应。能很好通过血脑屏障,其脱氧后的第一个代谢产物阿糖次黄嘌呤(Aar-HX)也有抗病毒效果,故有较持久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且少,可有疼痛综合征(包括全身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纳差等),偶见可逆性骨髓抑制。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对肝肾损害较轻。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和造血功能不良者忌用。用法:通常成人剂量10~20mg/(kg·d),连用7~10天。由于溶解度低,每毫升浓度不超过0.7mg,半衰期短(仅1.5小时),故每日须缓慢静滴12小时以上。必要时间隔1周后再用1疗程。
4.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virazole) 为广谱抗病毒药。对某些类型的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病毒等DNA和RNA病毒均有效。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使鸟嘌呤核苷酸不能合成,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口服易吸收、血浆半衰期约72小时。不良反应少,少数患者服药后产生腹泻、白细胞减少、贫血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妊娠妇女禁用。用法:口服每次300mg,每日3~4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每日为10~15mg/kg,分2次用,静滴宜缓慢。
(四)免疫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及其诱导剂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对RNA病毒的作用比对DNA病毒更为敏感。干扰素进入细胞后可与宿主细胞抗病毒蛋白的密码抑制物相结合后除去抑制,产生的抗病毒蛋白可抑制各种病毒的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与繁殖。它除了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以外,还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HLA抗原在病毒感染细胞膜上的表达,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加强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应答,加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也可调节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2和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干扰素且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呈量效关系。用法:α-干扰素每次60×106U,每日1次深部肌内注射,连续30天;亦可用β-干扰素全身用药与鞘内注射联合治疗。应用干扰素诱导剂可使机体细胞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干扰素诱导剂是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riboinsine-polyribocyaidylic acid,Polyl:C),简称聚肌胞。它可增加干扰素水平,抑制病毒复制和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用法:2ml/次,肌内注射,每日2次。临床上可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2.转移因子 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治疗剂量为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1~2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争议,但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控制AHSE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CSF白细胞与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20mg/d加入液体静滴,连用10~14天;或用甲泼尼龙大剂量冲击疗法,0.5~1.0g/d,连用3~5天,随后改用泼尼松口服(60mg/d),以后逐渐减量。
(五)抗菌治疗
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或抗真菌治疗。
(六)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的应用
可选用ATP、CoA、细胞色素C、胞磷胆碱、脑活素等,以改善脑细胞的代谢,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和治疗是否及时。若未经抗病毒治疗、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病情严重则预后不良,病死率可高达60%~80%。若及早给予了足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或病情较轻,多数患者可治愈。但约10%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瘫痪、智力下降等后遗症。
(杨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