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肌肉形态学与功能的评估

三、超声对肌肉形态学与功能的评估

超声检测已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安全无创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胸腹部、血管、心肾、肝胆胃肠等器官组织病变与功能检测方面,作为动态评估手段,越来越多地用于ICU重症患者的床旁检测手段。近年来,随着对危重症急性肌肉萎缩的重视,应用超声检测进行重症患者肌肉状态评价的方法也日益引起关注。以往的研究发现,B超能够很好评价肌肉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其高回声影的多少与骨骼肌萎缩程度相关。通常选取股四头肌、肱二头肌等表浅肌群、易于辨认,并可排除骨骼-组织交界面影响声波的部位。肌肉在无纤维化、无脂肪时,显示为低幅度声波;单位截面积内脂肪或纤维组织增加,超声测量则显示为较高幅度声波。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测量超声声波的变化,判断肌肉萎缩的程度。除了测量位置,超声测量时还要求保持受检者肢体弯曲18°,因此时肌肉长度约缩短2%,可排除因等长收缩导致的肌肉单位横截面的声波改变及由此对测量的影响。

近期发表的一项超声评价疾病状态下肌肉形态、功能改变的荟萃分析研究中,有学者检索了1990—2012年144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文献纳入标准为:①应用B型超声进行肌肉形态测量的研究;②应用B型超声进行病理状态下肌肉评估的研究;③应用B型超声进行手术介入和预后判断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可通过超声技术检测肌肉厚度、肌肉横截面积、肌纤维长度及羽状角等参数,由此动态评价肌肉的形态学及其功能变化;并指导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有学者也指出,超声评价技术应用中也会受到探头方向、操作者及关节角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超声检测的可重复性特点希望能够弥补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尽管超声检测方法能够做到床旁实时、动态的评估,但是超声测量技术上的专业性及测量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近期加拿大进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试图通过实施超声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来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招募了7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来自于加拿大、美国、比利时、法国7个研究中心,统一培训营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等未接受过任何超声技术专业培训的人员,标准化超声测量指导下(即固定测量部位:选取双下肢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连线中下1/3、1/2处各两个位点测量,取4次的平均值),测定股四头肌厚度,结果显示,受训者组内与组间一致性较好,有助于进一步将此技术应用于评估ICU患者瘦体组织状态,评价营养支持效果以及评价急性肌肉萎缩的干预治疗的效果。

2013年报道的一项通过ICU床旁动态测量重症患者肌肉横截面积来评价急性肌肉萎缩的研究,针对63例平均APACHE Ⅱ评分23.5(95%CI,21.9~25.2),并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留住ICU>7天患者,分别在入选后第1、3、7、10天超声测量腹直肌横截面积,同时进行相关的组织学与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于第7、10天腹直肌横截面积明显缩小,分别减少12.5%、17.7%;同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肌肉萎缩程度较单一器官损害者更为明显。研究表明,重症患者1周内即可发生急性肌肉萎缩,而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则发生更早与更迅速。